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8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2. (2)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3. (3)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4. (4) 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其五)》)
    5. (5)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6)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8. (8)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全句处处无“月”却写月,描绘出一个清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7月,“中山读书月”被中宣部评为“2022——2023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成为全国入选的15个项目之一,是广东唯一入选项目。这也是中山首次摘得此项国家级荣誉。

    读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读书的功力之大,大到能让一个人从yú dùn变为开化,让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从羸弱走向强大。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全民阅读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倡导读书之风,充分发挥阅读在____思想文化、提升市民素养、____民族精神、涵育文明风尚、zhāng xiǎn城市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自2002年“中山读书月”诞生至今,中山已举办了数千场阅读推广活动。在此过程中,组织者选书、荐书十分认真、细致,____。他们dān jīng jié lǜ地从浩瀚书海中挑选最有价值的经典书目,通过丰富的形式向广大市民推广,为中山人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阅读视窗。“中山读书月”开展21年来,引领了全国全民阅读风潮,有效促进了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正楷字或行楷字)。

      ①yú dùn( )②zhāng xiǎn( )③dān jīng jié lǜ(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承传播一丝不苟 B . 传播传承小心翼翼 C . 传播传承一丝不苟 D . 传承传播小心翼翼
    3.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山读书月”开展21年来,引领了全国全民阅读潮流,有效促进了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 B . “中山读书月”开展21年来,有效激发了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引领了全国全民阅读风潮。 C . “中山读书月”开展21年来,引领了全国全民阅读风潮,有效激发了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 D . “中山读书月”开展21年来,有效促进了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引领了全国全民阅读潮流。
    4. (4) 请为上述材料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
    5. (5) 假如你将采访“中山读书月”的组织者,下面是采访提纲,请将其补充完整。

      采访目的

      了解2023年“中山读书月”的开展情况以及组织者对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建议。

      采访问题

      ①请问2023年“中山读书月”具体开展了哪些活动?

      ④今后您对“中山读书月”这个项目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他为我开列了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他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并且给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国为我可以跟着回到临时首都去的一部分通讯部队同行。他同意打一个电报给他们,告诉他们我就要来到。

    1. (1) 本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该书的作者是,文中的“他”指的是
    2. (2) 请结合作品,概括出“我”对“他”的整体印象。
二、阅读(42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早,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游籴米数万石以振。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

    [注释]①白;禀告。②振:同“赈”,救济。③徙:移走,改道。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地方军队长官)。⑤籴(dí):买粮食。⑥秩:官职级别。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①出入之杂然相许③且置土石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3) 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能损魁父之丘/益其所不能 B . 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又凿石徙溪 C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杂然相 D . 跳往助/发常平粟振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5. (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愚公和安丙这两位人物形象。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因为一段精美的短视频,就想去一个网红旅行地打卡;因为看到别人穿着很美,就想去买同款服装……这些消费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你被“种草”了。

    ②所谓“种草”,是指某人分享某一产品而激发他人拥有欲并产生购买的行为。网络“种草”方式大多借助直播、短视频和图文推送等方式,提升“种草”成功的概率。

    【材料二】

    关于“种草”的动机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从众心理

    在营销中被“种草”的购买动机往往来源于对他人消费行为的模仿和学习,面对众多粉丝用户共同购买了同一件商品时,他们对产品的集体好评往往就会使得个人用户产生群体压力,更容易接受这一产品,产生购买行为。

    B.参考效应

    消费者对于某一类型的产品了解程度有限,所以需要借助平台中的“种草”信息来帮助其进行商品挑选。例如:当消费者有外出旅游需求时, 对于景区酒店价格、环境、服务等了解较少,就容易形成不好的消费体验,但是通过携程等平台,可以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从而通过这些信息就可能会避免一些价格陷阱。

    C.意见领袖理论

    关键意见领袖,是指具有一定传播影响力、专业权威性或是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让人信服。这些意见领袖主导网络舆情、粉丝情绪的关键点,对提升品牌传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众多粉丝的购买行为和习惯。

    【材料三】

    网友声音:

    石头:最近有一个明星走红毯时戴的那款帽子好好看啊,我被“种草”了,我要去买一个同款。

    小林:我经常会在网上收藏大家都推荐的菜品,需要的时候就去打卡,我觉得大家都“种草”的一般不会错。

    【材料四】

    ①防止“种草”念歪经、走歪路,仅靠带货人自觉还远远不够,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执法部门可通过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约束平台和商家行为。未来,相关立法部门还需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厘清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明确罚则,严打虚假“种草”。

    ②莫让“种草带货”变“种草带祸”,还得抓住平台这个“牛鼻子”。规范“种草”,平台是关键。在靠“种草”获得利益的同时,平台有责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于有过坑害消费者“黑历史”的主播、写手,及时封号禁播。

    ③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擦亮眼睛,识别被刷出来的虚假好评,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出合理的评价,拒绝虚假“种草”,这也是保护自身的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其次货比三家,勿贪便宜。另外,消费者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避免跟风消费、冲动消费。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种草”是指某人分享某一产品而激发他人购买欲的一种行为。 B . 直播、短视频和图文推荐等网络种草方式,都能大大提升“种草”的成功率。 C . 消费者如果对某一类型产品了解程度有限,借助平台的“种草”信息可以完美避免价格陷阱。 D . 【材料四】中加点的“牛鼻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规范‘种草’,平台是关键”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具体分析【材料三】中两位网友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动机?请作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A.从众心理    B.参考效应    C.意见领袖理论

      网友名

      动机(填序号)

      原因(理由)

      石头

      小林

    3. (3) 结合【材料四】和链接材料中网友的经历,请你给其他消费者提出三条合理建议,避免再被类似虚假“种草”信息坑害。

      诗与远方:春节放假,我带外公外婆去云南旅游,为了节省费用,在一家平台上报了一个699元四天三晚的旅行团,平台上对于这个团全是百分好评,我也就没有再去其他平台搜集资料,谁知一路旅游全是强制购物,体验感极差,太糟糕了。

  • 6. 现代文阅读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瓮声瓮气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梗着脖子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⑪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⑫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涨红着脸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⑬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⑭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⑮ “我是——”他试探地说。

    ⑯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⑱“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⑲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

    1. (1) 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过坑带倒路人

      妻子逼问

      询问店主

      致电坦白

      “他”的心理

    2. (2) 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 , 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梗着脖子道。(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 (3) 第⑨段运用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4. (4) 小说以“坑”为标题有何作用?
三、作文(5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那百草园里的各种虫儿,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温暖了你的时光,幸福了你的岁月,让你铭记,令你难忘。

    请以《记忆深处的一缕芬芳》为题目,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场景,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立意自定;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