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梳理语言文字(24分)
  • 1. 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

    我国古代人们在仰观俯察万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领悟,发明了汉字。经过演变和发展,汉字逐渐成为表意的文字系统,记zǎi①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填汉字)

    字形

    字义理解

    关联思考

    “人”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侧立的人,可以看到一臂一胫,在大地上直立行走。

    行走天地间的人应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②。”

    “仰”,举也。其义可由人和卯来推断,本义为抬头,脸向上。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仰视天宫:“我欲乘风归去,③,④。”

    汉字在使用中可引申发展出相关的意义。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里“仰”的意思是⑤ 

    “俯”是形声字,与仰相对。金文像人趴伏在地上,本义是⑥ ,如“俯首”。

    字词在语境中可发展出比喻义,“俯首称臣”中的“俯首”的意思是⑦

  • 2. 2023年海峡两岸年度汉字为“融”,解说如下。回顾你的2023年,你会用哪一个汉字来作为自己的年度汉字呢?请写出自己的年度汉字并结合学习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解说。

    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语言顺畅,120字左右。

    解说示例:“融”,融合。融合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心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融”:“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是“融”。一个“融”字,众望所归,代表了两岸同胞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要发展的愿望。两岸同胞融为一体,其乐融融,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 3. 根据语境,将下面横线处填写完整。

    “对句”由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两个句子组成,上下句结构一致,意义彼此呼应,相得益zhāng    ①    。比如,李商隐所写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②    ”互相对应,感染力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③        ④    ”,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又昂扬向上。

  • 4. 按要求回答问题
    1. (1) 根据上联内容,在两组备选词语中分别选取最适合的词语,完成下联。

      上联:想象新奇多寄寓,下联:

      备选一:意蕴深刻/精彩篇章备选二:流传广/有情怀

    2. (2) 上题所完成的这副对联适合形容下面哪部作品?请选择合适的一项,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A.《艾青诗选》(艾青)    B.《聊斋志异》(蒲松龄)

二、走进小说天地(17分)
  • 5. 现代文阅读

    酒馆逸事

    揭方晓

    冯半衣又来了,酒家用眼角余光瞄了一眼,手中算盘珠子的声音又响了一些。

    ②每天中时刚过,冯半衣准来。

    ③冯半衣是镇上一名私塾先生,自小寒窗苦读,奈何命途多舛,屡试不第,遂绝意不再进仕,在草棚里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挣个仨瓜俩枣。他无妻妾子女之累,每日中时一过,待徒众散去,踱到附近酒馆喝酒。冯半衣抒孤寂之情,又悲傲世之才,磨着日子过,才觉得身体里有丝丝生气。

    ④若真如此,酒家的态度就有些奇怪了,来的都是客,为何大有拒其门外之意?原来,冯半衣回回都是带着佐酒菜来的。佐酒菜就是一个咸鸭蛋——在酒馆里选一上桌坐定,他便轻启衣袖,摸出一个白里带青、青里透绿的咸鸭蛋,往桌上一拍,一滚,一扒,蛋壳就剥个干净。再从袖子里抽出一根丝线,横横竖竖,只三两下,就将这剥好的咸鸭蛋栽成八份,撂碟子里,又从容地叫酒家拍几瓣蒜,撒在咸鸭蛋上,最后滴上几滴香油,佐酒菜就算齐全了。咂吧几下嘴,冯半衣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粗瓷碗,让酒家往里倒半碗黄酒,自顾自地呷酒吃菜。

    ⑤起初,酒家还殷勤地问:“客官,小店荤的素的都有,酱肘子、白切鸡、炖牛肉、四喜丸子、清蒸鲈鱼、水豆腐、椒盐花生、水煮毛豆,您随便点。”

    ⑥冯半衣指着那碟咸鸭蛋说:“这不就是下酒菜?”

    ⑦酒家愣住了,问:“敢情您就只点半碗酒呗?”

    ⑧“有何不可?”冯半衣傲然道。

    酒家撇了撇嘴,转身走到柜台,继续拨弄算盘珠子,速度倒是快了些许。

    ⑩酒客们或喧哗,或低语,或大笑,只有冯半衣自顾自地品着酒,配咸鸭蛋,沉浸其中。

    ⑪冯半衣来得早,酒馆最好的那张靠窗桌子,回回都被他占了。后面来的客人多了,没地方坐,要求与冯半衣同桌而饮,冯半衣大多不肯,吹胡子瞪眼睛,甚至将桌子拍得山响。偏偏他又半碗酒、一个咸鸭蛋,硬生生从中时喝到酉时,往往酒散人去,最后一个才走。

    ⑫菜没点一个,只要半碗酒,酒馆却搭了一张上好的桌位,难怪冯半衣一来,酒家的脸就拉得老长,脚前脚后冷飕飕的,没有一丝温度。若不是勉强遵从“不欺客”的古训,以及乡里乡亲实在抹不开面,酒家恐怕早就将冯半衣赶出酒馆了。

    ⑬一天,冯半衣照例对窗独饮,身后传来阵阵聒噪声。冯半衣懒得转身,依旧呷酒吃菜,跟往日般若有所思。不过,不看并不表示没听,聒噪声一句不落地窜入冯半衣耳里。一伙外地客人路过此地,一时疲累,遂上这酒馆打尖喝酒。两三碗黄酒刚过,有人醉了,莫须有地责怪了酒家几句,说这黄酒有些淡,酒家不服,扯着脖子争辩,一来二去,双方起了冲突。看情形,要打起来了。冯半衣将酒碗重重往桌上一拍,轻叹一声:“喝个酒,浑也好淡也罢,终究只是寻乐之事,至于么?”

    ⑭领头的叫古自安,循声往冯半衣这边一瞧,认得,是自己的私塾先生。他赶忙上前请安:“在下山西古自安,今有幸得再见先生。先生说得极是,喝酒本为寻乐之事,我等俗念未消,锱铢必较,自讨没趣,惹了先生雅兴,自当告退。下次得闲,定当请先生好好喝几杯。”话毕,这伙人悄然离去。冯半衣没回头,也没应一句,甚至身形都没乱一下。

    ⑮曾有一年,冯半衣随朋友前往山西游历,在一私塾馆里待了半月,随手指点了那里的几个小孩,古自安就是其中的一位。

    ⑯古自安爹妈早逝,终日在街上与大几岁的混混们游荡,表叔看不过去,送他到私塾磨磨性子。可小孩儿终究不得安分,上树掏蛋、下河捞鱼,展现一切能力,好让人不轻看了他去。冯半衣来后,只将蛋、鱼一并让厨房做了。学生们津津有味,古自安眼笑眉飞,至于冯半衣嘛,一切如常。古自安待的时间不长,学了几个字,也读了几句圣贤书。一日课上,古自安神游太虚。冯半衣轻吟:“自安,好名也。”古自安缓过神来,与同学齐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⑰酒家很是感激,嗫嚅半天,没嘣出半个“谢”字。只是这以后,冯半衣仍天天来,仍自带咸鸭蛋,仍只点半碗黄酒。不过,那黄酒似乎更加醇厚,咸鸭蛋中配送的蒜瓣也分量更足。

    算盘珠子又转动起来了,发出清脆的哒哒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 (1) 请从人物冲突的角度梳理小说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中横线句三个“一”字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他便轻启衣袖,摸出一个白里带青、青里透绿的咸鸭蛋,往桌上一拍,一滚,一扒,蛋壳就剥个干净。

      ②文中人物名字意味深长。请从“冯半衣”“古自安”中选择一位,结合小说内容和提示,简要回答其取名用意。

      [小贴士]“半”往往与“整”相对,“安”则有“安定”“安心”“安放”等多种意思。

    3. (3) 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反复描写酒家拨弄算盘珠子,有何作用?
    4. (4) 将本文与名著联读,会有新的发现。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本文及名著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①角度一:与《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联结②角度二:与《世说新语》里的魏晋风度联结

三、思辨科技发展(15分)
  • 6.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比如,科技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人类就进入“地球村”时代:再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

    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科技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人文的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科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人文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多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而人文则多是感受美、表达美。

    ③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因为科学起源于人类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技术则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冲动,可见,科学技术皆源于人本。

    ④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解释道,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⑤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用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居然互为镜像。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

    ⑥谈到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中国逻辑学会专家黄华新表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有网友直呼“有亿点可爱,挺喜欢”,有不少有网友却质疑“怎么像是AI画的,太敷衍了”。

    7日凌晨,春晚微博发文称“‘龙辰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真的是设计老师一笔笔画出来的”,并展示了手稿和图形设计文件。然而,这样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网友们没有等待细致的调查就发现了不对劲之处。一张原创设计图片可能有上百层的图层,图形设计源文件非常庞大。然而,春晚所发的澄清视频中的图片大小仅为212KB,连高清图都不至于如此小,估计图形设计源文件也不大。有些网友们据此认为这张图是AI所作。

    AI作图是根据用户的描述,再通过数据库匹配,再打碎拼凑生成图片,并非原创。像春晚吉祥物这样万众瞩目的形象,能否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来替代,争议不小。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 B . 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C . 科学与人文都源于人本,但研究对象不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 D . 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 (2) 根据材料二,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3. (3) 结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补全对话。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关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可以作为画线句的事实论据。


      再比如疫情期间,社区发放纸质健康码,来解决无智能手机的儿童与老人的出行问题,科技方便了疫情的管理,人文让这项政策更有温度。


      除了文中写到的,我还想到了其他的事实论据,比如:

    4. (4) 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龙辰辰事件”的看法。
四、欣赏古代诗文(24分)
  • 7.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陶靖节诗,东坡谓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余谓靖节不徒诗为然,即以此二语评其文,亦复若此。或云陶渊明文不多作,且若未经意,不可以学而能。非学之难,有其胸次为难。往读《五柳先生传》,有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知靖节之于文,特以明其志耳。语云:“文如其人。”靖节人品极高,其文则直写胸襟,岂后人所能学而至?即就诗言,东坡而外,学之者颇多,然如书、柳诸家,皆不能及其自然,所谓有其胸次为难也。或谓靖节人非六朝之人,文亦非六朝之文,真知言哉!

    (节选自孙德谦《六朝丽指》)

    [注释]①陶靖节,即陶渊明,又号五柳先生。②癯:瘦③腴:丰满④环堵:四周土墙⑤晏如:安适自若的样子。

    【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归园田居》(其三)

    苏轼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注释]①和:“和”读hè,指唱和,和答。②父老:老人。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不徒诗为然

      查阅字典:①白白地②只:仅仅③门徒,学生④党徒;同一类人

      亦复若此

      参考课内所学“关山度若飞”

      有其胸次为难

      可与文中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推断

      或谓靖节人非六朝之人

      从上下文推断

    2. (2) 材料一中画线句描写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 (3) 下列诗文名句,其风格特点最贴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一项是( )
      A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 B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C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4. (4) 材料二苏轼这首“和陶诗”被评为“自然”。画线句“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是如何体现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5. (5) 文学史上“和陶诗”数量众多,影响巨大。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诗歌和人物的角度探究苏轼等人创作“和陶诗”的主要原因。
    6. (6) 请参考下面小贴士中的提示,写一首现代小诗,用来与材料二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诗”。

      要求:内容上有自然之景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韵律不作要求,可不写标题,3-5行即可。

      [小贴士]和(hè)诗,人们因喜爱他人诗作,“和其韵,应其意”,创作相应和的诗作。

五、表达个人情思(4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最近,某综艺明星减肥成功,引发热议。

    不少人认为,努力减肥终于成功了,多么励志啊!

    也有不少人认为,减肥这样的生活小事,算不上什么励志,要做大事,才算得上励志。其中有人甚至引经据典来说明,“励志”一词出自《汉书》,意思是奋发心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像减肥成功这类生活小事能算得上励志么?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阐述观点,发表看法;也可以虚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考。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