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同步练习试...

更新时间:2024-03-04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B .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 . 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搏的人正打仗。
  • 2. 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 . ②④③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④①②③
  • 3.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 .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 .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二、基础知识综合
  • 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 (1) 语段中加点字“弥”的读音是
    2. (2) 语段①中的“□”处应填写的标点符号是( )
      A . B . C . D .
    3. (3) 文中划线句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是( )
      A . 触觉 B . 听觉 C . 视觉 D . 嗅觉
    4. (4) 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A . 赵庄看戏 B . 月夜抒怀 C . 月夜行船 D . 水乡美景
    5. (5) 下列篇目不属于语段作者所写的作品是( )
      A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 . 《藤野先生》 C . 《阿长与〈山海经〉》 D . 《背影》
三、综合性学习
  • 5. 《社戏》一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了以“说‘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到活动中来。
    1. (1)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中的“社”是指,“稷”是指
    2. (2)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里所唱的戏曲是我国的国粹。该剧种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其中是女性的角色。
四、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节选自鲁迅《社戏》)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情节内容。
    2. (2) 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①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4. (4)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双喜”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1. (1) 探究下列语句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②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③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④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⑤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⑥(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2. (2) 试就选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效果作简要分析。
五、作文
  • 8.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