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稠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去年暑假小明随父母去英国度假,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看到了一条铜质的“本初子午线”,这条线是( )
    A . 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 B . 180°经线 C . 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 .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 2. 在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我国不需要引进的是( )
    A . 资金 B . 先进技术 C . 管理经验 D . 劳动力
  • 3. 下列有关河流和湖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B . 密西西比河、长江、亚马孙河均流入太平洋 C .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 D . 河流与湖泊在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其数量、水量大小不同
  • 4. 今年暑假,王鹏跟着爸爸去英国考察学习,还带去了杭州的特产,王鹏的妈妈前往新疆支教,材料依次体现了区域间的(   )
    A . 文化交流、物产交流、人才交流 B . 信息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C . 物产交流、经济交流、人才交流 D . 人才交流、物产交流、文化交流
  • 5. 读经纬网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地位于西半球 B . 乙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 . 甲地位于南温带 D . 乙地位于中纬度地区
    2. (2) 有关图中①、②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实地面积②大于① B . ①区域位于②区域东南方 C . ①和②位于同一个半球 D . 图幅相同的①②两区域,比例尺①大于②
  • 6. 从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野外穴居到聚族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猪、狗等家畜的演进过程。导致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生产力的提高
  • 7.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小麦 
    ④会制造陶器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该材料的大意是( )
    A . 华夏民族是由各族杂居交融而成 B . 交通便利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因 C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D .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 9.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 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 . 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 . 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D . 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 10. 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 . 重视教育 B . 发展经济 C . 勤政爱民 D . 增强军事力量
  • 11. 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称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 . 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 . 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C . 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D . 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 12.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下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 . 推动社会流动 B . 促进文化传承 C . 服务现实政治 D . 表达人生态度
  • 14. 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5. 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B . 第一次起义就直接导致秦朝灭亡 C .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 . 首先发生在大泽乡
  • 16. 汉高祖时,社会经济一片荒凉,将相出行有的只能乘牛车。可是到了汉武帝初年,也不过60年,汉梁王出行车马千里,随从涌道。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西汉的社会风气 B .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分封诸侯国的互相攀比 D . 汉武帝本人的示范
  • 17. 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 . 维护封建统治 B . 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 . 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 . “仁政”思想的实践
  • 18.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地方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 铁官是地方最高长官 C .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 . 大力推广铁器的使用
  • 1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 . 班超、班固 B . 卫青、霍去病 C . 甘英、霍去病 D . 蒙恬
  • 20. 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1.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 时局动荡不安 B . 地主兼并土地 C . 宦官把持朝政 D . 外戚势力膨胀
  • 22.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 巨鹿之战——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 B . 由分封制引发的争霸战争——导致秦朝的灭亡 C . “文景之治”的出现——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D . 黄巾起义——使东汉统治一蹶不振
  • 23. 广告词“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中的“水”指水利工程,“道”指中国本土的 ( )
    A . 佛教 B . 道教 C . 基督教 D . 伊斯兰教
  • 24. 成语故事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如三顾茅庐、鼎足三分、乐不思蜀、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个阶段的动荡局面,反映出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5. 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 . 社会经济繁荣 B . 综合国力强盛 C . 社会矛盾突出 D . 统治阶级腐朽
  • 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江南地区开发 ②北方民族交融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盛行一时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7.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战役。下列对这两次战役共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曹操都取得了胜利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8.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 )
    A .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 B . 三国鼎立时期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D . 八王之乱期间
  • 29. “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科技成果的是( )
    A . 祖冲之 B . 华佗 C . 毕昇 D . 刘徽
二、非选择题
  • 30. 读下边“竖版世界地图”回答问题。

    1. (1) 本图的定向方法是,按地图三要素,竖版地图缺少
    2. (2) 写出大洲的名称:A为,D为
    3. (3) 面积最大的大洋是,跨经度最大的洋是。(均填序号)
    4. (4) 世界七大洲中,发达国家最多并且海拔最低的大洲是(填字母),位于E洲的发达国家居民主要信仰教。
  • 31. 下面是亚欧大陆五地的气候和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1. (1) 根据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别写出CDE的气候类型名称;

      C: D: E:

    2. (2) 影响A与B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影响C、D、E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3. (3) 看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亚洲气候特点。
    4. (4) 看地图并结合所学,描述亚洲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流向,并分析原因。
  • 32.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李斯建议焚烧私人所藏《诗》《书》等典籍,“以古非今者”要灭族。秦始皇批准了这一建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1. (1) 据材料一,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否定这一制度,实行了什么制度?
    2. (2) 中国历史上在哪一个朝代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3. (3) 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对西汉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中的“臣”指的是谁?秦汉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一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有什么不同?
  • 33. 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篇]

    材料一:

    [交流篇]

    材料二: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开发篇]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民族篇]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1. (1) 写出图一工具的名称,它出土于哪一古人类遗址?图二的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2. (2) 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