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渝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15</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15.0</span></strong>分)
  • 1. (2021七下·无为月考) “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也不能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方去。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    )
    A . 开创科举制 B . 修建大运河 C . 营造洛阳城 D . 三次征辽东
  • 2. (2020·遵义)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陈桥兵变
  • 3. (2019·菏泽)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 4. 实现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图强,其措施中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从而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是( )
    A . 募役法 B . 农田水利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保甲法
  • 5.  如图大金得胜陀颂碑坐落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德胜镇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颜雍为追记先祖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功业而立。碑文用了两种文字,一种文字是汉文,另一种文字最有可能是(  )
    A . 满文 B . 女真文字 C . 西夏文字 D . 契丹文字
  • 6.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 耕地面积的增加 B . 科学技术的突破 C .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7.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 .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 . 民族文化交融 C .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 D . 宋朝经济繁荣
  • 8.  《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一书摘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名人、学者对成吉思汗的评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下列活动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
    A . 统一蒙古各部 B . 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 C . 定国号为大元 D . 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 9.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 八股取士 B . 厂卫制度 C . 设立三司 D . 废丞相制
  • 10.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 . 规模较大 B . 利润丰厚 C . 技术先进 D . 和平交往
  • 11.  学习历史,要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真实情况。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 . 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C . 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 . 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 12.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个篇目展示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目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A . 城市的建筑规模 B . 农业技术的改进 C . 手工业工艺改进 D . 商业的发展状况
  • 13.  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能直观的对数据作出对比。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全国在册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亩

    1753年

    4901万公顷

    4.00

    1766年

    5205万公顷

    3.75

    1812年

    5259万公顷

    2.36

    A . 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 . 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 . 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 .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14.  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各不相同,掌握好了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才能加深。请根据以下课题,判断最符合的阶段特征是(  )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间的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15. (2020·孝感)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往返时间、船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
    A .  官场腐败 B . 文化专制 C . 重视农业 D . 闭关锁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4</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35.0</span></strong>分)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隋唐时期•下册》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2. (2)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指出唐朝的社会风气。 
    3. (3)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O”。 

      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B.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4. (4)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5. (5)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置机构,有效管辖 

    材料三:汉藏交流,相互促进 

    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一摘编自《西藏在线•元明清朝时期》

    1. (1)  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并指出元朝设置的机构的意义。
    2. (2)  请参照示例,从图片二、三中任意选择一幅图片,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的管辖措施,并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采取管辖措施的共同特点。 

      示例:元朝时,元世祖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有效管辖产生的共同影响。
    4. (4)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 18.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化寻根探源”活动,请你结合所学,完成探究。 

    探究一:伟大工程 

    ​明朝长城示意图

    长城沿线的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成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探究二:科技著作 

    探究三:古典文学 

    探究四:科技发明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一一摘编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1. (1) 据图指出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根据材料,概括长城主要功能发生的变化。 
    2. (2) 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根据所学知识从图一、图二、图三中任选两本科技著作进行简介。 
    3. (3) 古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出上面年代尺上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举出①对应的代表作品。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不正确,请填“×”。 

      A.图中的印刷术是隋唐时期的匠人毕昇用木头刻字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B.培根说的“第三种”东西外传,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5. (5) 综上,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你的建议或感悟。
  • 19.  阅读下列材料: 

    朝代

    主要事件

    唐朝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北宋

    宋真宗时,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南宋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金军后撤;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元朝

    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清朝

    乾隆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