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4-08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题,20分)
  • 1.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北京人和元谋人同处旧石器时代 B . 北京人遗址在周口店 C .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粟 D .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 2. 约10000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生产工具不同 B . 部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 . 自然环境不同 D . 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 3. 北京人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那么该主题应该是(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4. 西周时期,对贵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反映的制度( )
    A . 巩固了禅让制度 B .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 扩大了诸侯权力
  • 5. 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这种把名字和牛耕连在一起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 . 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 . 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C . 畜牧业发展迅速 D .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6.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诗《流沙》中描述战国时期的诗句。诗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 . 周王室衰微 B . 北方戎狄侵扰 C . 兼并战争不断 D . 农民起义频繁
  • 7.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缓和社会矛盾 D . 推动思想进步
  •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各国争相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表达各自观点。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
    A . 发生背景 B . 历史意义 C . 现实意义 D . 核心观点
  • 9.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校正衡器、量器和度器,且至少每年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 .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 .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 . 标志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 10. 汉文帝时,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主要说明“文景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减免徭役 B . 以德化民 C . 以农为本 D . 严刑峻法
  • 11. 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分别采取和亲和反击的政策,导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 .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 汉武帝时期和亲政策已不起作用 D . 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 12.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铁获得的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 统一货币 B . 轻徭薄赋 C . 平抑物价 D . 盐铁专卖
  • 13. 有学者认为:“东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死,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
    A .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 . 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 . 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 14. 丝绸之路开通之初,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 .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葱岭—安息—大秦 B . 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 .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 D . 长安—玉门关或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 15.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入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摩诘”二字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 .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 . 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 .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 . 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 16. 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下列相关史实不正确的是( )
    A . 三国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B . 蜀汉发展经济,开发西南地区 C .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D . 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 17.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 . 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 . 少数民族的反抗 D . 十六国的建立
  • 18. 下面是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 . 宋、北魏 B . 西晋、宋 C . 北魏、宋 D . 宋、西晋
  • 19. 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双方交战于淝水之畔。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 . 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C .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 .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下列作品与人物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 《道德经》——孔子及其弟子 B . 《兰亭集序》——王羲之 C . 《齐民要术》——祖冲之 D . 《洛神赋图》——贾思勰
二、非选择题(共4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材料二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都徒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汉书》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周天子”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周天子”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卫鞅”在政治方面针对地方管理采取了什么变法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 (3) 指出材料三中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的开篇引用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儿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  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间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 (1) 材料一中的《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请你分别说出使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对材料三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 24. 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踢土地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⑥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人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1. (1) 根据材料一,完成下表。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2.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共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