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8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 (2)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 (3) 知汝远来应有意,.(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4) 古人笔下的志趣理想,常表达得比较委婉。如《岳阳楼记》中的“”,借与友人论忧乐观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5. (5)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 (6) 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东楼》)
    7. (7)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 (8)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9. (9) 树绕村庄,。倚东风,(秦观《行香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据档案记载,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cāng(     )海桑田,合序轮回,在人们心中根深dì(     )固,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季范chóu(     )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一)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立奏过后,春天的热忱使得万物复苏,大大挫伤了冬天残留的锐气。温暖柔和的春风咄咄逼人怂恿着百花尽快开放。动物们也活跃起来,青蛙哺育下一代,燕子飞回温暖的地方,猫猫狗狗窜上窜下,浑身神气。春暖花开,人们纷纷出门游玩,花前树下人声鼎沸

    1. (1) 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

      cāng( )海桑田 根深dì( ) 固 范chóu( )

    2. (2) 语段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热忱 B . 咄咄逼人 C . 怂恿 D . 人声鼎沸
  • 3.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创新使北京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采用碳排放接近零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技术”后面加上“的主办城市”。) B . 《老广的味道》等美食纪录片深入广东美食腹地追根溯源,不仅大力推广了本土美食文化,而且推出特色全粤菜谱。(把“推广”改为“弘扬”。) C . 为了防止百姓不再落入电信诈骗的圈套,南海推出“每日一招”《反诈日报》,用真实案例增强民众的防诈防骗意识。(删去“不再”。) D . 学校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为出发点,尊重学生天性,遵循教育规律,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田园。(把“从”改为“以”。)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九月,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热搜,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大英博物馆,偶然遇到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在他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故事。这部剧引起了同学们对流失文物的关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1) 第一小组看了下面这则新闻,准备在读报课上用,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10月1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时隔163年后首次与马首重聚圆明园,一起亮相“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展览将持续到10月29日。

      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的构件,该组喷泉将代表东方的十二生肖文化与西式喷泉建筑相融合,兽首特殊的红钢材料、精湛的制作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不论在当时还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艺术造诣、审美水平和科技价值。

    2. (2) 第三小组要帮流失文物表达盼望回家的心愿,请仿照划线句子写一段话。

      文物保护的前提是什么?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这样说:“文物在原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否则没有家,也没有根。”只有文物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漂泊在外的文物。就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他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晚风,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好。漂泊在外的文物,                                    

  • 5.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 (1) 请结合《水浒传》中与林冲相关的内容,选出相应情节填写在空白处。

      A.智取生辰纲B.风雪山神庙C.英雄排座次D.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②→雪夜上梁山→落草梁山泊→水寨大并火

    2. (2)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许多梁山好汉的行事作风,请举《水浒传》中一人一事例,并说说从中体现了该好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理解(4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冷泉亭①记(节选)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③,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⑥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注]①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②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③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④蠲(juān):消除。析醒(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⑤狎(xiá):亲昵,亲近。⑥矧(shěn):况且。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云归而岩穴

      筹交错

      太守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离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灵隐寺为/林壑 B . 地搜概/予观夫巴陵 C . 可濯足于床下/濯清涟而不妖 D . 除去/饮少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5. (5) 本文的冷泉亭和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都能给作者带来无尽的快乐。这两种乐相同吗?请你结合文段和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创作需回归人文本位

    刘嘉慧

    ①在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有人认为“AI(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的福音,是解放人类体力劳动的利器”。相比人类创作者,AI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作品,这对于媒体和内容创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AI创作还可以应对特定主题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特定类型的文章。这种定制化的创作方式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②当然,AI不仅为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创造方式,也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人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逐渐被新型智能模仿习得,这不再是人文作家的“杞人忧天”。

    ③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风险。

    比如,在AI影响文学的一个讨论中,就曾提到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的创作现状。有人坚信。“密室诡计、不可能犯罪等等,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奇思妙想”:但也有人认为,类型文学最容易被AI取代,“这种模式化的书写是可以进行模仿跟学习的”。

    ⑤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在科幻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写的小说越来越好,正在慢慢取代人类作家,他坦言“我不知道人工智能给我还留下多少时间”。

    ⑥就在近日,短篇小说《机忆之地》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部小说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AI(人工智能)创作的,他用了3个小时,与AI对话66轮获得内容。而6名评委中,只有一人看出这是AI创作的内容。

    ⑦因此,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破解之道唯有回归人文本位。

    ⑧其实,在这个数字化与智能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技术对人文的考验不会止步,但也不必过度焦虑。

    ⑨我们在阅读时与文字产生共鸣,文学击中我们的瞬间,是基于读者与写者都曾真实存在的过去和情绪。而这种基于作家自身情感经验与合理想象创作的文学是无可替代的,AI只是模拟,无法切实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实感和完整的人性。正如一些人所诟病的那样,AI创作无非就是一层层线性代数的变换,一次次矩阵卷积内积的求解,和种种神经网络的变形。索然无味的训练集里,没有现实的痛楚,没有失意的愤懑,更没有人生的感悟与清醒,因而不能体会到得翰林时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欣喜与得意;不能品味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不能理解屈原“岁既晏兮孰华予”的失落与惆怅,更不用说墨子的“兼爱”,儒家的“仁义”,老庄的“大道”了。

    ⑩正因如此,文学的意义也才得以彰显。只要人类的生活存在且被有心人细心观照和体悟,人文就不会消亡,文学就不会在人工智能里逐渐瓦解,失去人的本位。

    ⑪当下,数字人文时代已然到来。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破解之道。一言以蔽之,无论我们对技术持有何种态度,仍要相信文学是承担着维系和发展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关键角色。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最终创作还是要回归于人文本位,方可抵御技术对人的“异化”。

    (有删改)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 (2) 请判断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下列不适合作为论证“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风险”的论据是( )
      A . 英国数学家杜西托与华为团队用人工智能写出了一系列仿佛出自经典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情节和风格都非常接近克拉克的文学作品,像是为真正的亚瑟·克拉克找到了“完美替身”。 B . 一个团队使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对《月亮与六便士》进行了新版翻译,以帮助新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这个团队使用了机器翻译技术,对原著全书进行了翻译,并在保证书籍的质量的情况下加快了翻译进程。 C . 一个名为“Botnik Studios”的团队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创建了名为《哈利波特与神经网络》的书籍。因此即使没有原作者的真实参与,该团队也可以使用机器算法便生成新的小说,并使得它的风格和主题很像“哈利波特”。 D . 因收到大量AI生成的稿件,美国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宣布暂停接收投稿。该杂志称,泛滥的AI生成稿件使得编辑团队不堪重负。尽管之前已经明确地在网站上拒绝了AI写作,但还是在15天时间里收到了约350份有问题的投稿。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

    肖复兴

    ①读初一时,我在一所陌生的中学里,同学之间往来不多,大家都显得有些孤独,可能和我的心思一样很希望能找到朋友,可以更快地融入班集体里,让自己的心爽朗一些。

    ②非常奇怪,我的第一个朋友,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他比我高两个年级,读初三。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了。

    ③他叫小秋。这个名字,我觉得特别好听。他特别白净,长得也英俊。那天,一路上,他不断向我讲起了好多书,我不仅没有读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听他这么一说,才知道自己和人家的差距那么大,便谦恭地听他讲,不敢插话,生怕露怯。

    ④小秋有点儿像横空出世的侠客,特意前来帮助我一样,给我很多意外的收获。他博览群书,曾借给我一本《千家诗》。这是一本年头很老的线装书,纸页很旧,已经发黄,很薄,很脆,竖排的字体,每一页,下面半页是一首诗,上面半页是一幅画,画的都是古时候的人物和风景,和这首诗相配。我很怕把书弄坏,回家后,立刻包上了书皮。我每天抄几首一直到抄完。抄录的第一首诗是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周六的下午没有课,我一般会去文化宫的图书馆。那个周六,是初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刚开春,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我立刻跑进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就往外跑,想抓紧时间赶去文化宫。在食堂门口遇见了小秋。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他正准备考高中,学习紧张。见到他,我挺高兴的,不知道他在食堂门口是特意等我的。他先去教室找,没有找到,问了同学后,来到食堂。也不知道他吃没吃午饭。

    ⑥他问我下午准备去哪儿?我告诉他去文化宫图书馆。他说我和你一起去!我们两人来到文化宫图书馆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待了整整一下午

    ⑦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文化宫,穿过天安门广场,走到前门楼子,再往东拐,就拐进我家住的老街。我指着旁边的有轨电车,挺感谢地对他说:“你快回家吧!”

    ⑧我们在电车站等车,他忽然对我说“明天星期天,你有空吗?”

    ⑨我这才明显感到他明天有事,他陪了我一下午,其实就为要说这句话和这件事的,便忙对他说:“有空!有空!你有什么事情吗?”

    ⑩“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东北旺。”

    ⑪东北旺?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非要去那里。但他决定要去,而且是想让我陪他一起去,肯定是有要紧事情的。

    ⑫“行”我立刻答道,但心里还是有些好奇。听他的语气,看他的神情,我明白,他中午就来找我,又陪我看了一下午的书,鼓足了勇气让我明天陪他去东北旺,是对我友情的表示,还有什么比朋友之间的友情更重要呢?

    ⑬第二天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我早早赶到电车站,想着自己离车站近,早点儿来,别让小秋等。谁想到,远远看见小秋站在电车站前了。

    ⑭公交汽车一直往北开。城里的高楼和商店都见不到了,见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矮矮的平房,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在车上,小秋对我讲了去东北旺的原因。他父亲得了一种怪病,需要在东北旺长期休养。这是他刚上六年级发生的事情,那时,他小,不明白家里突然少了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上中学之后,才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妈妈也因父亲的高额的医疗费用离开家。小秋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好多,已经工作了,有时候会去看看爸爸。姐姐前两年结婚有了小孩,没有时间了,他就来东北旺看望爸爸。

    ⑮他说,每一次来,坐在长途汽车上,心情都特别难受,特别想有个伴儿能陪陪自己,自己也好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情,找谁说呢?所以,犹豫了好久,想到了你!我想,你不会嘲笑我,看不起我……

    ⑯小秋这样对我说,让我好感动,我知道这是友情带来最真诚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那一年,我十三岁,小秋十五岁,我们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没有什么额外要求,只要那么一点点的陪伴。我真的没有想到,平常那么好学向上又那么开朗的人,竟然有着这样的难言之隐。父亲带给他的压力,深深地藏在他的心里。听完小秋的话,我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 我望望小秋,他并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⑰车子在东北旺的站牌前停下来,只有我们俩下了车。还要走老远的路,才到东北旺。走到半路,我们走出一身汗。前面有一棵山桃树,鲜红的山桃花开得正旺,让阴云笼罩的田野有了明亮的色彩。见到小秋爸爸的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小秋露出难得的笑容。

    ⑱我们从东北旺回到城里,天已黄昏。乘车到前门,我送他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瞬间,趁着车门没关,一步紧跟着也迈上了电车。小秋吃惊地问我:“你这是干嘛呀!”

    ⑲我对他说“我送送你”,这个念头,是他上车那一瞬间突然冒出来的。有轨电车,永定门是终点站下了车,要走到沙子口。小秋没有再说什么,任我陪着他走到沙子口,一路上,我们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我们在沙子口的路口分手告别,他突然伸出双臂,拥抱住了我。那一刻,彼此间听得见心跳。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友情的味道,友情的心跳吧!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越发晦暗而阴云笼罩的夜色中,浑黄的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

    ⑳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

    (摘自《读者》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1. (1) 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表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我”与小秋交往的事情

      “我”的外在表现或内心感受

      小秋给“我”讲书,①

      谦虚地听,很高兴结识这样的朋友;包书皮,对这本书很珍惜。

      小秋陪“我”去图书馆,送“我”到老街。

      很高兴,对小秋心存感激。

      小秋请“我”陪他去东北旺。

      感动,觉得这是友情带来的最真诚的信任。

      “我”坐车送小秋,小秋与“我”拥抱告别。

    2. (2) 说说第⑧段、第⑯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忽然”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4. (4) 选文以“沾衣欲湿杏花雨”为标题,有何深意? 
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为了多一点光照,植物会努力向南面伸展腰肢,也就是光照更多的地方,枝叶也会更加茂密。这,就是植物的追光性。我们也是如此,对于少年来说,成长就是一场春风浩荡的“追光行动”。追寻一束光,就是无限相信精神与梦想的力量,就是矢志不渝地去追寻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请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你成长过程中的追光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