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更新时间:2024-02-23 浏览次数:25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论语》)
    2. (2) ,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辞》)
    3.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4)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5)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6. (6) 诗人常在诗词中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思。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强烈地表达了“”报国立功的生死誓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庇护贫寒读书人的呼喊。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lín( )人间。
    2. (2) 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3. (3) “jū gōng jìn cuì(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4. (4) 过去见一位作者外出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fú guāng lüè yǐng(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 3. (2021·贵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__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__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______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 . 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挠   缅怀 B . 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挠   沉湎 C . 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 . 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国两会“三大通道”唱响奋力前行的好声音,提高亿万人民的共同信念,为继续书写新的精彩华章汇聚磅礴力量。(将“提高”改为“传递”) B . 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5G话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介绍说,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大约超过5.75亿,今年5G基站总量有望超过290万个。(把“就”改为“对于”) C . 香港在发展科创方面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为内地、香港和国际科创界带来更多发展。(在“发展”后面加上“机会”) D . 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等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去掉“其原因”)
  • 5. 为了促进学生、老师、家长阅读更多的好书,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家校读书氛围,学校决定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任务一:为了更深入地阅读《世说新语》,初一年级计划在晚阅读时间举办两场南山大讲坛之《世说新语》专题讲座。现请你用以下词语组合一副适宜的对联,此对联用来布置专题讲座的会场。

      归鸿 太玄 目送 心游 雪夜舟 山阴道

    2. (2) 任务二:为了促进家长多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智慧,共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初二年级组将要举办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的家长读书分享活动。假如你是活动主持人,现请你为此活动写一段开场白,字数80字以内。
    3. (3) 任务三:为了让同学们热爱阅读经典书籍,从书中汲取成长的养料和智慧,初三年级各班将举办关于《骆驼祥子》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这本书的题目抢答环节,假如你是参与此活动的学生,请你完成以下两道抢答题。

      ①以下是有关名著《骆驼祥子》情节的插画,插画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祥子卖骆驼》   b《祥子人车被抓》   c《寿宴虎妞与父闹翻》   d《孙侦探敲诈祥子》

      A.abcd   B.badc   C.abdc   D.bacd

      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里要永葆为人的基本品质,在奋斗里要铭记最初赤诚的自己——那实现梦想之时,就是实现了自我之时。”请结合名著《骆驼祥子》的有关内容,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4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必先其心志 ②而后  ③入则无法家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7. 文言文阅读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将护。傥②(jù)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tǎng):倘若。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犹将护  ②傥自放纵   ③自古所希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内 外 治 安 臣 不 以 为 喜 唯 喜 陛 下 居 安 思 危 耳。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B . 【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 . 【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归纳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D . 【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普通话推广背景下,说方言的语境正在逐渐消失,“言同音”已经是趋势。方言使用范围渐窄,人群减少,年轻一代,尤其是00后,缺乏接触和使用方言的机会,普遍不大会说方言。方言还需要传承吗?在谈到普通话推广和汉语方言文化传承问题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的确如此,我们要在坚持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也要给方言留下一席之地,以保护好能寄托乡愁的乡音。

    材料二:成都市政协委员、成华区文化馆馆长蒋松谷认为,当前成都的方言环境已经受到了冲击。“前几天短视频平台上有些方言很火,比如‘安’这个字,在我们成都人的语言环境里表示怀疑就非常传神。”交谈的过程中,蒋松谷不断举例说明成都方言的简洁明了,讲述的过程也时常因为特别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逗笑身边人。

    成都方言示例表

    成都话

    所表达的意思

    安?

    你刚刚说什么,我没听见。

    嘎?

    我说的是对的吧?

    耶?

    刚刚还在这里,现在就不见了?

    哦豁

    完了,这该怎么办?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些风俗消失了,但是,语言比风俗更具有稳固性,这些消失了的风俗却有可能保留在方言词语之中。例如四川话中的“媒脑壳”,即指媒人。因给媒人送礼一定要送一只猪脑壳,故称之为“媒脑壳”,把想给别人保媒说为:“想吃脑壳”。

    材料三:北方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和融合的场所。汉族和一些兄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无情残杀等轰轰烈烈的历史场面已不复存在了,但它们的遗迹却或多或少地留存于北方话的词汇中。这从地名中看得最清楚。蒙语和满语的地名在北方屡见不鲜,如“呼和浩特”和“哈尔滨”之类。就是日常生活中,也吸收了一些兄弟民族语言的词语。如众所周知的“一站地”的“站”就是蒙古语借词,糕点“萨其马”就是来自满语的借词。

    材料四: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土走进了城市,为扎根城市,自觉不自觉地就主要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方言,从而讲起了普通话。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

    推广普通话不能以取消方言为代价。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自己选择的方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等。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改造,是方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普通话的推广使用中,很多方言词汇渐渐被普通话所采纳。

    1. (1) 小语在阅读以上四则材料时,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请你根据材料内容,选出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因为缺少语言环境,00后不会说方言,这会影响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B . 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体现了成都方言在表情达意上比普通话更简洁明了的特点。 C . 方言借词依然保留在地名中,体现了方言历史悠久、生命力强的特点。 D . 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矛盾,方言是普通话的源头,能为普通话注入新鲜血液。
    2. (2) 请你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的内容,帮助小语补充倡议书。

      倡议书

      同学们:

      保护方言是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视,是在拯救中国文化,是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一种尊重。

      倡议人:小语

      2023年4月25日

      ⑴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方言有很深远的意义,例如:

      ⑵然而方言日渐衰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间一碗饭 李晓

    早年在乡下,乡人们在路上遇见,开口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么?”那时候人们的日子大多清寒、简单,吃饭是头等大事,这样的问候里有一种关切之情。

    乡人们吃饭,还喜欢碰头一起吃。我老家村子里乡亲们吃饭时,常捧着饭碗聚集在村口的黄葛树下,一边哧溜哧溜地扒着食物,一边闲聊着村里的“桑麻事”。乡亲们彼此间还互相打量着碗里食物,看到谁的菜少了,就往其碗里添一些自己的;若谁的碗里菜色相对不错,就会向之讨一筷子……在一碗饭的时间里,人情得以凝聚,乡情得以升腾。

    而夫妻二人在烟火漫漫的日子里吃着共同的饭菜,食物对他们的灌溉滋养,或许能够融合、改变彼此的面相。爸爸七十五岁生日那天,和妈妈去小城老街相馆里照了合影。照片上,妈妈眼帘下垂,爸爸也如是;爸爸眉头紧锁,妈妈也如是。爸爸和妈妈,连鼻翼两旁的法令纹脉络都是十分相像的。我很少看到爸爸笑,妈妈也是,他们一辈子都有着无法解脱的忧郁心事。

    爸爸五十岁、妈妈四十二岁那年,失去了我十九岁的哥哥。有一年除夕,妈妈照常做了丰盛的家常菜,城市温暖安详的灯火里飘着万家团圆的饭菜香。等到一家人吃年夜饭时,妈妈突然挥舞着锅铲对我说:“快,喊你哥哥回家吃饭!”

    一家人顿时懵了。那顿年夜饭,妈妈很少动筷子,一直凝视着享用美食的家人,目光沉沉。我们知道,那时妈妈心里在念想什么。那年城市还没有禁放鞭炮与烟花,我和爸爸在阳台上燃放了烟花。哧哧哧上蹿的烟火升到天空中爆开一朵花,城市在呛鼻的烟味里迎来了新年。妈妈做了汤圆,依然多盛了一碗,那是给哥哥的--大年初一,也是我哥哥的生日。

    每年清明节,妈妈会在家里摆上饭菜碗筷,双手作揖,嘴里喃喃。她呼唤的,是逝去亲人们的名字,呼唤他们回来吃上一顿饭。每逢那样的日子,妈妈总是眼神发亮,鼻翼翕动——她似乎在空气里嗅着了与平常不同的气味。

    前年秋天,爸爸毫无征兆地突发疾病离开人世。妈妈说,那之后总觉得老屋子里有风吹来吹去,即使门窗关得再严实。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八年。五十八年里,爸爸吃妈妈为家里做的饭应该有数万顿了。爸爸离世后,妈妈很少往桌上摆饭菜了,她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用拔了八颗牙的嘴缓缓地嚼着饭菜。这和妈妈当年在乡下时的习惯是一样的——她为全家人做了饭菜,自己一个人则坐在柴火灶前的小板凳上,随随便便扒拉几下简单的吃食就算是一顿饭了。妈妈由此落下了胃病。

    妈妈做的饭菜,爸爸爱吃。爸爸当年还在县城机关工作时,周末回家还要干农活。我记得那是一个春天,布谷鸟在林子里叫得正欢,稻田里水光闪闪,年少的我跟着妈妈把饭菜送到爸爸耕作的农田边。爸爸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田里的老水牛则用老实的眼神望着我爸吃饭。等吃完饭,满腿泥浆的爸爸把老水牛牵到田边吃茂盛的青草。爸爸扭头对我说了一句话:“今后你长大成人了,要自己挣上一口饭吃。”年少的我内向木讷,爸爸总担心我将来没能力稳稳当当地端上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

    我十八岁那年去一个小镇单位工作,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去报到的头一天,爸爸让妈妈做了一桌好菜好饭为我践行。爸爸没有多讲什么,但从他充满慈爱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的肯定和放心。

    结婚成家以后,我和爸妈分开居住。他们更多的日子,是在烟熏火燎中一起默默吃着家常饭菜,静守日落日出。

    有次我提前告诉妈妈自己第二天要回老家吃饭,妈妈头天晚上便在老炉子里咕咕嘟嘟炖肉。夜里门响,妈妈迷迷糊糊起床开门,以为是我深夜喝醉后直接回家来了,结果是一只流浪猫用爪子在扑腾着房门。后来那只流浪猫被我妈收养了,它喵喵喵的可爱叫声打破了老屋里的沉默时光。

    今年初春,爸爸墓前的一株桃树早早地开花了。我和妈妈来到爸爸墓前,妈妈把从家里端来的饭菜放在地上,然后抚摸着冰凉的墓碑,嘟囔了一声:“老头儿,吃饭了。”墓碑上相片中的爸爸,慈祥微笑里有着掩不住的忧愁。

    瘦小的妈妈坐在墓碑前,目光痴痴,等着爸爸“吃饭”。那一刻,我就在心里对天上的爸爸说,爸爸,您走了,我会多陪妈妈吃饭。那锅里、碗里食物腾起的热气,那在一个桌子上一同咀嚼食物的声音,就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最深情的岁月歌谣。

    人间一碗饭,静静地等待,静静地陪伴……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3年04月03日 第24版)

    1. (1) 文中那些事体现了人间一碗饭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最深情的岁月歌谣”?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 (2) 文章开头部分写乡人们在路上遇见的问候及碰头吃饭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语言饱含深情,请品味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和妈妈来到爸爸墓前,妈妈把从家里端来的饭菜在地上,然后抚摸着冰凉的墓碑,嘟囔了一声:“老头儿,吃饭了。”

    4. (4) 文学作品的结尾往往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煞尾,就是戛然而止;另一种是度尾,就是好像有一种过渡,给人余味悠长的感觉。你觉得《人间一碗饭》属于哪种结尾?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三、作文(50分)
  • 10. 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推开窗,美景如风,亲情如风,理想如风,文化如风……一缕缕清风,徐徐吹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健康成长。

    请以“推窗清风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字数750以上。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