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2-23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共55分)
  • 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故事改变人们的思维

    ①我有个老邻居,他为人非常精明。当他听到那些旅行团购物的事情时,觉得这些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有一次,事后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说,那天被带到了某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艰辛创业事,并当场表示要用史无前例的优惠价格来回馈社会。当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讲完后,所有人都愉快地掏了钱包。

    ②故事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医学领域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在一个实验中,医师首先告诉参与者莫西芬治疗的效果,即过往病例有30%~90%的治愈率,告诉参与者的还有一个关于治疗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积极版本和消极版本。在积极版本的故事中,一个名叫帕特的病人使用了莫西芬治疗后效果良好,他不仅丧失了行走能力,还失明了。

    ③理性的参与者应该以药物的治愈率来考虑是否选择这种治疗,然而故事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当被告知药物有90%的治愈率后,听到积极故事的人有88%愿意接受这种治疗,得知消极故事的人,只有7%的人愿意接受该种治疗,仍然有78%的人愿意接受该种治疗。故事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实验参与者完全忘记了基础比例。

    ④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以故事为基础的,以至于故事如此重要。研究者发现,故事开始之后,讲故事者大脑的“岛叶”——这个区域负责感情——就会活跃起来,而听众大脑的“岛叶”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如果讲故事者的“前颖叶”这个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活跃起来

    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说:“人类的心智构造决定了我们在听到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的事件时,可以与其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接受其承载的世界观。因此,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给了我启示并为动机勾勒出蓝本。”

    ⑥有一些人能够绘声绘色的把一件小事讲的很有意思,甚至比电影还要好看!听他说话,你会觉得好像已经置身于他的情景之中,难过而难过。能够用故事很好的表达,自然而然的就让别人同意他们的观点了。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⑦冲突和转折,是好奇心的梦工厂。你要讲一个故事,要围绕冲突展开。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但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然后,这是一个故事的通用结构。

    ⑧如果你还能可以用一些比喻、类比的方式,或者调动一下听众的听觉、视觉、嗅觉,把故事的画面感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更深切的理解到你当时的感受。

    ⑨故事听上去动人,还跟讲述者运用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你要尝试去给你的故事注入情绪,这个情绪有暗色系也有亮色系。暗色系,你可能会感受到的情绪,比如沮丧、愤怒、失望、焦虑、不知所措等,就是你解决冲突之后你感受到的情绪,比如开心、欣慰、轻松、如释重负、心花怒放等。

    ⑩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那些会能说会道的人,将会统治世界。故事,能让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价值凸显出来

    1. (1) 关于“故事的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动人的故事往往能制造出奇妙的营销效果。 B . 故事能改变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判断。 C . 人们更易被故事影响而忘记考虑基础比例。 D . 积极的故事能够让参与者做出理性的选择。
    2. (2) 关于“故事改变人们的思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以故事为基础的。 B . 故事中的情和理能激活人们的大脑。 C . 故事能让听众的大脑跟讲述者同步。 D . 故事能塑造人们的人格魅力和价值。
    3. (3) 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学会拥有“黎明的感觉”

    ①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

    ③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世界是无限丰富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自我的期待和好奇。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世界,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④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

    ⑤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对我的影响。那是1984年左右,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要来做公开演讲。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

    ⑥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把大家给镇住了。讲完以后,走出教室,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的。他回去就病了一场。他是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这次课上,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⑦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去倾听,去阅读,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⑧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

    ⑨我很同意梭罗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⑩直到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是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编一套书,甚至是旅游,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以获得写诗的感觉。我强调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要玩你就拼命地玩。”这样,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我追求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

    1. (1) 读第①段,说说作者在本段里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 (2) 读第③段,说说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是什么。
    3. (3) 第⑦段中提到的“婴儿状态”,第⑧段中所说的“黎明的感觉”和“赤子之心”,这三者描述的都是最理想的学术境界。请用直白的语言说明这种学术境界是怎样的。
    4. (4) 第⑨段梭罗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请简要概括。
  • 3. 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①晁盖回到寨中,心中甚忧。众将劝道:“哥哥且宽心,今日混战,又不曾输与他,何须忧问!”晁盖只是郁郁不乐。

    ②第四日,忽有两个和尚到晁盖塞里来投拜。军人引到中军帐前,两个和尚跪下告道:“小僧是曾头市上东边法华寺里监寺僧人,索要金常,无所不为。小僧已知他的备细出没去处,剩除了他时,当坊有幸。”晁盖见说大喜。便请两个和尚坐了,其中莫非有诈?”和尚道:“小僧是个出家人,怎敢妄语!久闻梁山泊行仁义之道,并不扰民。因此特来拜投,如何故来攫赚将军?况兼曾家未必赢得头领大军,误了大事。今晚我自去走一遭。”林冲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塞,谁肯向前?你可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

    ③黑夜,军士到法华寺内,晁盖道:“那个时分可去?”和尚道:“待三更时分,又听了半个更次,绝不闻更点之声。和尚道:“军人想是已睡了。如今可去。”和尚当先引路。晁盖带同诸将上马,跟着和尚。

    ④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却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看四边路杂难行,报与晁盖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晁盖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 4.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城中蛾眉女

    【唐】寒山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A . 首联中“珠佩”“珊珊”描绘出一位城中美女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的形象。 B . 颔联中“花前弄”“月下弹”展现了她平日里悠闲自在、富贵雅致的生活。 C . 颈联中“长歌”“短舞”“万人看”说明“蛾眉女”在社交宴会上备受瞩目。 D . 尾联以“未必长如此”来讽刺贵族们这种花天酒地的堕落生活不会长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魏平北将军尉眷攻夏主于上邦,夏主退屯平凉。奚斤进军安定,与丘堆、娥清军合。斤马多疫死。士卒乏粮,乃深垒自固。遣丘堆督租于民间,士卒暴掠,不设像备。夏主袭之,以数百骑还城,夏主乘胜,不得刍牧,诸将患之。监军侍御史安顿曰:“受诏灭贼,退守穷城,若不为贼杀,进退皆无生理。而诸王公晏然曾不为计乎?”斤曰:“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顷曰:“今猛寇游逸于外,吾兵政食尽,不一决战,救骑何可待乎!等于就死,无战,可得二百匹,颇请摹敢死之士出击之,亦可以折其锐。且赫连昌翁而无谋,好勇而轻,众皆识之。若伏兵掩击,昌可擒也。”斤犹难之。颉乃阴与尉眷等谋,顿出应之。夏主自出陈前搏战,军士识其貌,扬尘,昼昏,颉追之,夏主马蹶而坠

    【注释】①夏主:赫连昌,十六国时期胡夏第二位皇帝。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夏主退平凉 驻扎 B . 诸将之 祸患 C . 法诛 犯罪 D . 众皆之 认识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

      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

      A . 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 B . 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 C . 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 D . 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丘堆的军队被派到民间征收粮草,未对夏主加以防备,于是遭到夏主袭击 B . 安颜分析进退形势,积极寻求破敌之计,但奚斤以各种困难为由不愿采纳安颉的建议。 C . 安颜认为夏主急躁无谋、轻率好斗,喜欢亲自出阵挑战,可以用伏兵突袭从而捉拿他。 D . 安颜私下和尉春等人商量主动攻打夏主的办法,并抓住大风扬尘的时机成功携拿夏主。
    4. (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斤马多疫死,士卒乏粮,乃深垒自固。

二、表达(共15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资讯[A]多元观点[B]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C]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D]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漏中,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从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引人思考哲学的一个命题。当我们成为数据丛林中的猎人、采集者和思想瞭望者的同时,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影响。我们不禁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

    ③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即便是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

    ④“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荧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望尽天涯路”的____,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____,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____,才能于众里寻他中____眼前。

    1.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望(liào) B . C . (duò) D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

      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____,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____,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____,才能于众里寻他中____眼前。

      A . 眼界 顿悟 思考 浮现 B . 思考 顿悟 眼界 浮现 C . 眼界 思考 顿悟 浮现 D . 思考 眼界 浮现 顿悟
    3. (3)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资讯[A]多元观点[B]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C]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D]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纸别。

      A . B . C . D .
    4.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____

      从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引人思考哲学的一个命题。

      A . 在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引人思考哲学的一个命题。 B .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 . 从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D . 技术的演进对影响人类的思维,是引人思考哲学的一个命题。
    5. (5) 将“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一句还原到文中____
      A . 第①段结尾 B . 第②段开头 C . 第③段开头 D . 第④段开头
三、写作(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共走道上竖着的“小心防滑”的提示牌,大商场提供的装而伞的塑料袋,楼梯台阶上加装的防滑条,彰显着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人性化的关怀,能让生活更美好。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