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  距今约 9000—7500 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 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十四个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 玉器制造工艺高超 B . 专制集权不断加强 C . 分封制度等级森严 D . 神权与王权结合紧密
  • 3.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的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存在集体耕作方式 B . 生产工具革命性进步 C . 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D . 以民为本观念已萌发
  • 4.  有学者认为:“在荀子之前,儒家虽然是‘显学’,但其总停留在‘学’上,对政治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经过荀子的调整,探索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使儒家有了新的生气。”材料中荀子的“调整”主要是提出( )
    A . 君舟民水 B . 人性本恶 C . “制天命而用之” D . 隆礼重法
  • 5.  战国时期,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这些规定( )
    A . 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 . 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 C . 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 . 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
  • 6.  战国时代,秦人风俗与东方各国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楚、齐、赵等地。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这一做法( )
    A . 加快了秦朝统一的步伐 B .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C . 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 D . 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 7.  北京税务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套小巧而又极其珍贵的秦权——咸阳亭秦权。咸阳亭又叫咸亭,是秦朝首都咸阳专门管理工商业和市场的机构。这套咸阳亭秦权共有11枚,其中一些刻有咸阳亭、咸亭或咸亭半两的铭文(下图),铭文中的“半两”,指的是这枚秦权的重量,这样的秦权主要是用于称量秦半两的重量。据此可知,秦朝( )

    A . 重视规范经济活动 B . 商业活动受到政府鼓励 C . 商业投机活动盛行 D . 六国货币依然广泛流通
  • 8.  西汉时期将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 )
    A . 河西走廊 B . 百越 C . 匈奴 D . 西域
  • 9.  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 . 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B . 催生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C . 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D .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 10.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汉武帝尊崇儒术 B . 秦始皇焚书坑儒 C . 诸子“百家争鸣” D . 班固的史学素养
  • 11.  《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 受到统治者重视 B . 注意观察与实验 C . 服务于农业生产 D . 系统总结先代成果
  • 12.  如下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

    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

    一般士族

    寒门

    曹魏

    61.6

    6.3

    32.1

    西晋

    54.2

    35.6

    102

    A . 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升 B . 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C . 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D . 察举制顺应了时代潮流
  • 13.  鲜卑拓跋部在拓跋珪建国之前,一直保持着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同时推行“息众课农”,“计口授田”的政策。上述措施( )
    A . 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B . 激化了社会矛盾 C . 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 D . 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 14.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相关的是( )
    A . 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 B . 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 . 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 D . 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
  • 15.  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下列属于谥号的是( )
    A . 秦始皇 B . 汉光武帝 C . 唐高祖 D . 康熙
  • 16.  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胡汉民族交融促成了大唐气象 B . 儒家思想丧失了正统地位 C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确立 D . 游牧民族重建了中原文明
  • 17.  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这一记载说明隋朝( )
    A . 政府重视粮食储备 B . 大一统局面加强各地经济联系 C . 国强民富实力大增 D . 暴政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 18.  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 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B .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 . 江淮是全国经济重心 D . 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 19.  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上述措施( )
    A .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 凸显了专制集权 C . 强化了分封体制 D . 导致了宦官专权
  • 20.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写照,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代选官制度的是( )
    A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B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21.  唐朝贞观年间,将突厥、西北诸蕃及其他“内属蛮夷”的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令其“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这一做法( )
    A . 导致了藩镇割据 B . 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 C . 增加了财政来源 D . 旨在维护少数民族首领的利益
  • 22.  陆贽评价唐朝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认为唐朝两税法( )
    A . 增加了农民负担 B . 改变了征税标准 C . 简化了税收名目 D . 增加了财政收入
  • 23.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 . 草书 B . 楷书 C . 行书 D . 隶书
  • 24.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 . 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 . 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C . 隋唐统治者推崇佛教 D . 佛教在中国传播受挫
  • 2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B . 藩镇割据,刑法严酷 C .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 . 制度僵化,不思进取
二、主观题(该部分共有两道大题,其中26题13分,27题12分,共计25分)
  • 26.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尚书省的职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的三省制。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对中国秦汉到隋唐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