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
    A . 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 . 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 2.  知名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这一观点( )
    A . 批评商鞅变法过于残暴和粗野 B . 认识到商鞅变法措施过于陈旧 C . 有利于全面深入认识商鞅变法 D . 对商鞅变法做出了辩证的评价
  • 3.  自秦至西汉前期,官吏的来源主要有军功、郎官等多种,但未形成常态化、稳定的选官制度。西汉中期以后,官吏的选拔注重孝廉、茂才、贤良文学之士,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官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B . 国家集权体制的强化 C . 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 D . 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
  • 4.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813年),由宰相李吉甫主持编纂。在该书中即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该书的编纂旨在( )
    A . 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 B . 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C . 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D . 提供税制改革的依据
  • 5. 北宋《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两书成书相差一百年,百年间两书记载的梅州(今属广东)主户和客户情况如表

    成书时间

    《太平寰宇记》(976—983年)

    《元丰九域志》(1080年)

    主户

    1201

    5824

    客户

    367

    6548

    合计

    1568

    12372

    客户%

    23.4

    53.8

    这一变化( )

    A .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源于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 C . 淡化了门第等级观念 D . 与唐末以来政局动荡有关
  •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
    A . 维护统治需要 B . 中央权力式微 C . 主权意识淡漠 D . 不谙外交惯例
  • 7.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 )
    A . 推进民主革命 B . 推动社会进步 C . 促进经济发展 D . 改变落后习俗
  • 8.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中国军民来说,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所震惊,要有计划地部署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这一主张表明当时( )
    A . 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B . 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导致丢城失地 C . 中国必亡论占据主流 D . 共产党对抗日策略做出科学规划
  • 9.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这些规定可用于说明( )
    A . 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 B . 农产品市场化趋势加强 C . 改造中灵活与原则兼顾 D . 国民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 10.  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 . 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 . 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 . 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 . 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 11.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两则记载能够共同说明两河流域( )
    A . 农业生产发展 B . 专制统治强化 C . 宗教色彩浓厚 D . 等级秩序森严
  • 12.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不论是复苏的罗马城市,还是获得自由的农奴新建的城市,都具备城市、市场、法庭、市民和自由五大基本要素。这些要素( )
    A . 源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 蕴含着社会转型的积极因素 C . 体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 . 是西欧庄园经济发展的结果
  • 13.  笛卡尔(1596—1650年)说:“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这一思想( )
    A . 肯定人的地位和尊严 B . 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C . 强调了理性思维价值 D . 标志人的自我觉醒
  • 14.  下表是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该表说明苏联(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 . 仍未根本突破传统体制 B .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 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满足 D . 经济改革政策持续
  • 15.  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与控制。截至2022年7月,该组织共有133个成员。该集团的成长( )
    A .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 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C . 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D . 助推多极化趋势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太祖曰:“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皆守令先务,不知务此,而曰长于督运,是弃本而务末,岂其职哉?”

    ——《明太祖宝训》

    材料四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唐宋、明清时期商业政策变化的原因。
  • 17. 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其个人经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旭东个人经历及主要建树

    时间

    个人经历及成就

    1883年

    生于湖南,当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1910年

    赴日留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11年

    受辛亥革命的鼓舞,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

    1912年

    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

    1918年

    在天津塘沽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1926年

    带领永利公司破解苏尔维制碱法(近代欧美垄断的先进制碱技术),产出纯净碱,荣膺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37年

    面对日本利诱,拒绝与日本合作,将天津和南京的工厂内迁,将机器、材料、图纸、模型抢运西迁,令技术人员和工人向汉口转移。

    1945年

    突发急病逝世,周恩来与王若飞赠挽联:“奋斗垂州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材料二范旭东自述说:“为了这件大事业(制碱),虽粉身碎骨,我就要硬干出来。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富的资源(盐碱地)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

    ——邸彦莉《范旭东与“永久黄”工业团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解读范旭东的奋斗之路。(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982年,党的十二大表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计划经济是主要因素,市场监管是补充”,并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补充”的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以“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9.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国家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1960—1970年

    法国

    0.7

    5.0

    5.8

    英国

    1.7

    2.8

    2.7

    美国

    2.9

    3.2

    4.0

    德国

    1.3

    7.7

    4.8

     


    材料二

    法国经济计划的主要方面

    规定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

    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

    确定优先发展部门,对重点地区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发展。

    ——高德步、王钰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 (1)  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 (2) 若进一步研究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活力和空间”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角度的材料?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