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span>选择题</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1. “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了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化石,共存有箭猪、牛、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长阳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距今约10余万年。据此可知(  )
    A . 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已到长江中游地区 B .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 C . 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群居稳定农耕生活 D .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 2. 在《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善)曼天(上苍),大将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将(奉行)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据此可知,周成王旨在(  )
    A . 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观念 B . 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 C . 论证周革商命的合法性 D . 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 3. 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B . 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C . 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D . 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 4. 《汉书》载:刘邦“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这反映了,汉初(  )
    A . 沿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B . 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模式 C .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 完善了专制制度的建构
  • 5.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 . 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 . 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 . 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 . 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 6. 下表是鲜卑族部分历史名人表,据表可知(  )

    人物

    记载

    出处

    秃发乌孤(南凉政权建立者)

    及祠位,务农桑,礼俊贤,修邻好

    出处《晋书·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

    乞伏国仁(西秦政权建立者)

    置百官,仿汉制

    《资治通鉴》

    拓跋珪(北魏政权建立者)

    徙民耕,立宗庙,设社稷,仿汉制,按居住地编户

    《魏书·卷二》

    A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B . 北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传统儒学 C . 西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异常频繁 D . 十六国部分统治者推崇汉文化
  • 7.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
    A . 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B . 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C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 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 8.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 . 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 .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 D .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 9.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建策以两税法代租庸调制。同时,唐政府停止履行对小农进行田业授受的传统职责,私家地主的占田限额也随之被统统取消,“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唐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 . 鼓励民间垦殖土地 B . 打破自然经济形态 C .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D . 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 10.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 11. 元朝行省长官作为介于路府州县和“腹里”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得到中央授权。元朝这一制度设计(  )
    A . 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 .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 12. (2020高二下·吴起月考)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 .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13. (2022高一下·龙岩开学考) 明清小说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如《醒世姻缘传》中,作者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通过对两个家庭、两种姻缘的描写,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这表明(   )
    A . 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B . 经济发展使近代平等观念形成 C . 封建礼教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 .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 1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
    A . 废除君主制度 B . 君臣共治天下 C . 实行君主立宪 D . 提倡公平法治
  • 15.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表1为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表1 :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

    人物

    作品

    内容摘要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姚莹

    《康輶纪行》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A . 知识分子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 . 改革政治制度呼声日渐高涨 C . 民族危机推动经世思潮发展 D .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二、/span&gt;<strong><span>、非选择题</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4小题,共52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17. 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请你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1、图2、图3、图4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出现了许多与前朝相比不同的特点。北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商业也取得了一席之地,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在统治者内部,“重农抑商”这个传统现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在“重商”与“抑商”之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商业的地位,更多的人为商人说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有一个新的变化。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