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 )
    A . 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 . 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特点 C . 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 D . 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 2.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
    A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 .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 .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3.  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 . “大一统”观念产生 B . 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 . 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 4.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道:“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  )
    A .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B . 地方大族逐步兴起 C . 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D . 民族交融趋势凸显
  • 5.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
    A . 说明江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B . 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 . 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 D . 形成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
  • 6. (2023·深圳模拟) 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 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
    A .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B . 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 .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 .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 7.  “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 .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 .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 8.  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B . 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 . 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 D . 朝贡贸易开始兴起
  • 9.  宋太祖在基本平定南方后,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此后,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各地财政转运中央成为常态。这些措施(  )
    A . 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B . 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C . 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D . 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 10.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 .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 . 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 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 . 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 11.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
    A . 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 B . 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C . 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 D . 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 12.  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子。其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元武宗的这些做法(  )
    A . 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 B . 旨在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文明 C . 意在巩固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 . 致使汉蒙间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 13.  它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A . 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 B . 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环境 C .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 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性
  • 14.  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涉及商人的篇目为数不多,且内容大多以批判商人的重利轻义、自卑可怜和贪婪为主。而宋代话本中商人形象频繁出现,一些商人虽然追逐利润,但取之有道,诚信不欺;一些商人拾金不昧,救人急难。宋代的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大一统时代的风貌 B . 表明重农抑商的观念被颠覆 C . 说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 D .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5.  宣和五年(1123年),擅长书画的徐兢作为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负责记录这次国事活动的各项事宜,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这部书中记述的史实有(  )
    A . 从严格限定区域的市中置办了物品 B . 乘坐已使用指南针的海船 C . 归国时带回来许多精美珐琅彩瓷器 D . 打开了中朝两国友谊大门
  • 16.  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常驻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这些举措(  )
    A . 扩大了监察御史权力 B . 规范了中央监察机制 C . 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D . 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 17.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曾下令开放海禁,次年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通商。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中的三个口岸被关闭,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一变化(  )
    A . 使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衰落 B . 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 . 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 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 18.  一位在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对当时的中国倍感疑惑,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雇佣外国人来订正历法和照料钟表的地步,达官贵人也对每年收到各种各样欧洲精巧机械趋之若鹜,但中国人却仍然认定域外民族与中国人相比都是野蛮人。这位使臣的“疑惑”(  )
    A . 充斥着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B . 折射出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 C . 隐含了扩大对华侵略的企图 D . 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漏洞百出
  • 19.  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表明的意思是(  )
    A . 士为四民之首 B . 实干才能兴邦 C . 工商亦为国本 D . 农为立国之本
  • 20.  《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 . 《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 . 《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 . 《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 .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 21.  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二者(  )
    A . 都触及了救亡的主题 B . 一定程度上都认可西方 C . 对“中学”态度迥异 D . 代表了不同阶级的诉求
  • 22.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 . 时局战局的恶化 C . 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23.  1861年,曾国藩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认为“购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这(  )
    A . 具有“中体西用”的色彩 B . 阐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C .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 . 强调了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 24.  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提道:“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
    A . 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B . 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 . 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 D . 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 25.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这种以官职、先生、君来替代“老爷”“大人”之称,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
    A . 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 . 传播民族主义的理念 C . 用自由平等精神来否定封建主义 D . 否定君主专制的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共4道小题,共计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

    ——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1. (1) 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
    2. (2) 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并指出“制夷”的本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多种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