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古代帝王自汉武帝开始基本都用年号纪念。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也有很多帝王在泰山举行祭告天地的封禅仪式。年号纪年和泰山封禅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 大一统 B . 外儒内法 C . 敬天保民 D . 仁政为本
  • 2.  西汉初期的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施政时采用法家学说,严刑酷罚,打击盗贼和豪强势力,他们被称为“酷吏”;二是学习了儒家经典而被选拔入仕的知识分子,施政时则采取儒家的学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辟学校、施行教化,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他们被称为“循吏”。汉初“酷吏”和“循吏”的并存( )
    A . 说明了儒法有合流的趋势 B . 反映了德政与刑罚的矛盾 C . 彰显了统治者治国智慧 D . 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 3.  美国学者谭凯把唐朝门阀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京城家族,即居住于(或死后葬于)长安、洛阳两京及期间走廊地带的世家;一类是地方家族,即居住于上述区域之外的世家。而真正掌控唐朝政治、影响唐朝文化的是京城家族。这说明( )
    A . 唐朝社会阶层的固化 B . 门阀士族力量在增强 C . 科举对政治影响有限 D . 政治统治精英色彩
  • 4.  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这一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元朝实行( )
    A . 行省制度 B . 四等人制 C . 驿站制度 D . 诸色户计
  • 5.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不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这一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 .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 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C .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 . 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 6.  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工业的进步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税收政策的调整 D . 政治局势的影响
  • 7.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他在此想说明的是( )
    A . 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 . 国民党的统治比北洋政府更加反动 C .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导致民生维艰 D . 全国人民依然在反革命的统治之下
  • 8.  “一边倒”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能够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及帮助,这对于当时面临西方经济政治封锁的新中国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遭受到走“中间道路”的新生国家的质疑与猜忌,万隆会议上的争吵便是集中体现。这说明“一边倒”政策( )
    A . 导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 B . 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 C . 是万隆会议上争吵的主因 D .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
  • 9.  下表为1980—198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这一变化( )

    年份

    1980

    1981

    1982

    产粮量

    (万吨)

    32056

    32502

    35450

    A .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 有利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C .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 10.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这一区别是基于中西不同的( )
    A . 政党制度 B . 文化传统 C . 国家结构 D . 经济结构
  • 11.  有学者认为,在罗马元首制时期,元老院是不可或缺的权力机构,而在君主制时期,元老院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化石;在元首制时期,平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君主制时期,平民的地位微不足道。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元首制时期罗马政治有民主因素 B . 君主制取代元首制是历史的倒退 C . 元老院在君主制时退出历史舞台 D . 元首制与君主制政体有质的区别
  • 12.  “他们在组织上实行主教制,严密控制了教会;在思想上神化罗马皇帝和奴隶制度,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在行动上,不断向罗马皇帝写效忠信,表白基督教忠于帝国政府。”材料中的“他们”( )
    A . 建立宗教法庭且拥有大量地产 B . 从生到死全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C . 是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支柱 D . 从属于世俗政权维护专制制度
  • 13.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据了首要地位。1830—1834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这表明( )
    A . 政党制度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B . 政治弊端凸显文官改革的必要性 C . 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 D . 议会改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
  • 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把人民让予的权力分别交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然后两级政府分别把分配给他们的权力进一步划分,分配给它们之下的不同部门。这样两级政府相互控制,同时各自又控制自己,于是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这一认识意在( )
    A . 保障人民的权力 B . 平衡利益维系统治 C . 限制权力的滥用 D . 解决邦联制的弊端
  • 15.  1935年,在美国国会《社会保障法》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可是罗斯福却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障法》( )
    A . 损害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是美国社会深度撕裂的表现 C . 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 一定程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宗族制度】

    材料一 宋代以后,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依据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而使社会流动加快。在土地进一步私有化的租佃制和财产诸子均分继承制下,地权转移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加强宗族血缘凝聚力、消弭因贫富分化产生的族内矛盾以及确保士大夫家庭长享富贵,成为重建宗族制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宋仁宗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宋朝统治建立已有七十余年,社会安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确立。在宋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最初几代士大夫进入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他们不约而同的肩负起复兴宗族制度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材料二 1050年,范仲淹在苏州买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赡养宗族,置屋以收贮和发放义米,号称义庄。还设有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可谓教养咸备。同时范仲淹还修有本族家谱。又因其居高官,而有功德寺祭祖。可以说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形态范氏宗族均已具备。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告诸子及弟侄》教育自家子弟。

    如“志高远: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清白吏: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告诸子及弟侄》

    “厚人伦: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

    ——《六十一字族规》

    “睦四邻: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宗族制度重建的背景。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范氏宗族建立影响
  • 17.  【边疆危机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着手于国家建设,然而国内外政治的风云变幻带来了中国新一轮的边疆危机。1911年,在中国政局动荡之际,外蒙古在俄国和上层封建王公的策动下宣布独立。这刺激了西藏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妄图仿效外蒙古,实现所谓的“西藏独立”。1912年,英国与俄国就蒙藏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相互勾结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时期唤醒了民众参加革命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但可能会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引导成为国内满汉民族间的民族仇恨,将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摘编自王川、张启雄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边疆与少数民族》

    材料二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有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执行剿匪追歼残敌的任务,解放了西南、新疆、海南岛和华东沿海除台、澎、金、马以外的岛屿,基本控制了陆海边防。为巩固边防,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安全,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任何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将会承担严重后果。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一贯坚持睦邻友好,但对一些无视中国领土、肆意危害我边防安全的行为予以断然的反击自卫。同时,组建了边防部队,开创了在边疆一线地区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形式的当代屯垦实践。党和人民政府的这些努力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边无防的历史,为边疆的稳定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梁瑞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边方略探要》

    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新一轮边疆危机的主要原因。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治边的主要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 18.  民族国家】

    材料一 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此后,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积极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

    ——摘编自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材料二 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在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1. (1)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异同。
  • 19.  【国际关系】

    材料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与殖民体系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朝贡体系是西方学者对清以前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以中原皇朝为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的一种理论概括。清政府自1723年禁海以来,中国的大门便对西方关闭了一个多世纪。闭关锁国的中国,既无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力和技术,更无法融入世界的近代化潮流,因而逐渐衰落。近代西方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国际交流或外交体系。伴随着条约体系的诞生,殖民体系也逐步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或者国家进行交往的主导体系。条约体系和殖民体系相互配合,形成了欧洲国家面对领土争端、经济冲突或对其他特殊政治问题的解决途径。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自己的法则和制度强行引入中国,中国因此被纳入所谓条约体系。

    ——摘编自陈谦平等《条约体系与近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请从以上国际关系的三种模式中任选两种,自拟标题,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论述两者之间的关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