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萍乡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

更新时间:2024-02-1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6年前,南昌起义以其独特的历史功(xūn),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    ②    的一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然。英雄史诗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 , 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96年来,英雄城传颂英雄事,许多素未谋面的人因南昌起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跨越时空的接力。

    1. (1) 文中加点字“凛”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bǐn B . lǐn C . lǐng D . bǐng
    2. (2) 填入横线①处的汉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填入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
      A . 红装素裹 B . 浩浩荡荡 C . 觥筹交错 D . 浓墨重彩
    4.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英雄史诗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 B . 英雄史诗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 C . 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是英雄史诗 D . 英雄史诗是激励和教育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
  •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

    ②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

    ③我们把热爱大自然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

    ④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

    A . ④②③① B . ③①④②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 3. 下列句子表达得体一项的是( )
    A . 母亲节到了,我给母亲写了贺卡:“亲爱的妈妈,谢谢您对我别有用心的爱,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恩之情,唯愿您永远平安健康!” B . 在中考誓师大会上,主持人说:“有请特邀嘉宾—我校优秀毕业生张鹏,先来抛砖引玉,为我们分享他的中考备战经验。” C . 小明很想学好古诗文,却觉得太难,学不进去,你对他说:“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真正走进古诗文中,才能领略它的韵味。” D . 你找语文老师指导作文:“李老师,这是我苦心孤诣完成的作文初稿,请您斧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不吝赐教。”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官舍

    王 禹 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官舍:即官府。②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③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④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⑤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采用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歌咏赞美的对象是竹子。 B . 首联采用设问的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点明栽种竹子的是“闲官”。 C . 颈联的“拂”和“侵”两个传神的动词,描绘诗人拂琴敲棋、物我同趣的无限清欢。 D .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竹自喻,语浅意深,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 (2) 结合本诗相关诗句,概括诗中所写之竹的品格特点。
  • 5.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二十一日别灯 , 从龛后小径直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 , 水天浩荡。东瞻湖口 , 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知是山之阴 , 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选自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注释】①慧灯和尚。②小屋。③鄱阳湖。④湖口县。⑤失恃:失去了倚仗一样。⑥山之阴:山的北面。⑦阳:山的南面。⑧际目:视野。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惟        始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②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3. (3)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先梳理一下作者的游踪,并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写汉阳峰、五老峰时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某同学爱好画画,参加绘画比赛未能获奖,请你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来宽慰他,激励他坚定理想目标。
    2. (2)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3. (3)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两句对人事与自然进行了哲理性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厚积与薄发

    刘道玉

    ①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固定不变的,源于神话、历史典故或是约定俗成的名言。成语厚积薄发所描述的,是做学问必经的过程,也是做学问精益求精的精神。

    ②“厚积薄发”一词,最早出自于宋代苏轼的杂文《稼说送张琥》,其中写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他写这篇杂文的背景,是目睹了士大夫中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他结合自己做学问的体会,认为做学问千万不能自得自满,追求虚名,必须专心致志,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知识的精粹,也方能著书立说。

    ③厚与薄是对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不仅包含着量的概念,而且重要的还体现在质的区别。可是,《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对厚积薄发的诠释并不准确,甚至存在概念上的错误。例如,它们诠释道:“厚积”是指大量地、多多地积蓄或充分地积蓄,这个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对薄发的解释就经不起推敲了。它们解释说:薄发就是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这里的“薄”与少和慢并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说,这里的“薄”是指精,是质的观念。

    ④西晋诗人左思当是古代厚积薄发的学者之一,他并非天赋异禀,小时候甚至有些迟钝,学习成绩平平。成年后,他理想高远,立志如山,决心要创作《三都赋》,即描写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但是,消息传出后,一片质疑声,甚至对他冷嘲热讽。左思并没有动摇,而是走厚积薄发之路,他查阅三国史料,实地考察三国旧都。然后,他深居简出,无论走到哪里,把随时想到妙词佳句都记录下来。经过十年的奋发努力,他终于写出了12000多字的《三都赋》,平均每年写1200多字,每个月写100多字。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三都赋》印行以后,好评如潮,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⑤华罗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是被列入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88位世界数学伟人之一。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他的成功就是对厚积薄发最好的诠释。在总结做学问的经验时他说:读书必经过两个过程,第一步是由薄到厚,这就是厚积;第二步是由厚到薄,这就是薄发或约取。意思是经过分析与归纳,以达到把握整体、抓住本质、牢记要点,运用科学规律。他还说过,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这二者也是因果的关系,不勤奋怎么能够做到厚积,如果没有天才的灵感,又怎么能够实现“薄发”式的创造成果呢?

    ⑥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厚积与薄发呢?我们须知,任何书本知识,都是瑜瑕共存,精粗混杂,必须分清优劣,经过大脑进行一番加工,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越是厚积越要精取。

    ⑦真正的学者,不是要记住许多死的知识,而是要约取知识的精粹,即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连接厚积与薄发的中间阶段就是创造,而创造需要发挥大脑的反思、联想、归纳、推理、分析等思维能力,这时获得的“薄发”,已经不是简单重复原来厚积中的内容,而是以新的“思想产品”出现的。

    ⑧在研究过程中,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严谨考证,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我深信,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原则,就能够培养出具备厚积薄发能力的杰出人才来。

                                        (刊载于2022.2.《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厚与薄是对应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不仅包含着量的概念,而且重要的还体现在质的区别。 B . 我们必须分清书本知识的优劣,经过大脑进行一番加工,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越是厚积越要精取。 C . 文章开头运用道理论证,引用苏轼的言论,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厚积薄发的含义,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D . 文章④⑤小节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是(     )
      A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 .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 (3) 议论文常使用某些关键词句推进或转换话题。请参考下面所给的示例,从《厚积与薄发》中找出一处语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示例:

      句子: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说说有业之必要。(《敬业与乐业》)

      分析:该句使用关联词语“但”表示转折,将论述的话题由“敬业”“乐业”转向“有业之必要”,从而引出下文的论述。

      句子:

      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多部聚焦宋史文化艺术的图书近年来持续热销,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宋,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名称,而是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宋朝的器物、文化、审美等成就愈发受认可,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将小日子过得更优雅一点。”历史学家吴钩曾写下《宋潮》、《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宋仁宗》等系列著作,他表示,无论是点茶、插花、宋瓷、服饰的清雅宋式审美,还是繁华街巷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气息,宋代文明在各方面达到史上一大高峰。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材料二:《电视剧《梦华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众了解到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茶具繁多,工艺步骤繁琐,穷尽雅致的“点茶”,却成了宋人饮茶的主流方式。他们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宋人不仅有着别样的烹茶方法,还将茶玩出了“花样”。比如,斗茶。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质量,比拼点茶技术……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大家则要“斗”得尽兴。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赢了开怀大笑,输了捶胸顿足。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

    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刻在茶里。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摘编自《热剧《梦华录》茶文化上热搜,宋人茶事,慢煮光阴》)

    材料三:宋瓷与宋词尤其体现了雅致的极简美学。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窑场。宋瓷,即是因极简而极美的化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廖宝秀从大道至简的内敛美学,解语更深层次的宋人精神文化映照。“雨过天青云破出,这般颜色做将来”——宋朝工匠逾越了传统五色的界限,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由此,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融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宋代士人则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他们看重内在自我的实现,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明月夜,短松冈”的哀伤,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很多流传千古的宋词,无不体现出个人心境与胸怀。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述材料从文化艺术角度呈现了宋朝风雅的美学风尚。 B .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风雅的宋文化契合时代精神需求,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C . 材料二详细介绍宋朝风雅的茶事,无论是点茶、斗茶还是分茶,宋人都极为讲究,力求雅致,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远甚于财富权力。 D . 材料三主要介绍宋瓷与宋词的极简美学。宋代词人追求内在自我的实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 B . 宋朝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C . 宋人茶事,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空前繁荣。 D . 宋朝工匠在传统五色中,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静的桃园

    杨闻宇

    ①我们那个村庄叫杏园南村,四围远近却没有什么杏园,稀落的杏树只是分散在田野井台的周围。村子南部地势偏低,多为盐碱地,庄稼不肯长,那里便有我家的一个桃园,也是全村唯一的桃园。

    ②三十多株桃树一般高矮,两两相对,从北向南排列成整齐的两行。因为地薄,附近的庄稼不很兴旺,乍然一看,这桃园倒是挺气派的。尤其是早春,两行红粉,明丽璀璨,村南的一大片天地似乎也一下子明亮了许多。我那时年纪小,因为绿树村边合,见惯了绿浪滔滔的庄稼,整天出没于大自然的锦绣堆中,面对这簇拥成阵的桃花阵容,倒也觉不出有什么新奇。

    ③桃花落而坐果,毛桃由小而大,生长迅速。桃园北端小路畔的两株,冠盖如帐,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色泽鲜润的桃子分外诱人,可是,它们的味道酸里微甜,提不起我的兴趣。从北往南一株一株地数,数到第九株,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桃子不仅硕大,味道也脆甜多汁,但它们外表沁绿,被叶儿严严遮裹,轻易是不亮相的。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④桃熟时节,常在一起玩耍的几个伙伴来到桃园,瞅着北畔树头累累的桃子,眼馋得不行,我摇手说这个不怎么样,好吃的在里边哩。他们迟迟疑疑,猜测我是舍不得眼前的好桃。待摘下几个品尝之后,才跟着我东张西望地朝里走,走到第九株桃树之下,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再经过北畔的桃树时,对方才留恋过的桃子,看也不看一眼,只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衣襟。

    ⑤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走了,我则骑在树丫上看小人书,然后蹲在树底下玩耍。挖一个碗口大、尺把深的坑儿,捉几只小蚂蚁丢进坑里。蚂蚁转上几圈,发现没有出路,就沿着笔陡的坑壁朝上爬,每爬到半中腰,可能是体力不支,掉了下去,歇歇,再爬……我见它们可怜,就拔一根节节草插在坑沿,攀着草秆,蚂蚁终于上到地面了。上来后一只蚂蚁停下不动,对着我摆摆右腿,可能是在感谢我对它的拯救之恩吧。

    ⑥桃园北畔离村子近些,南畔显得荒凉。偶尔朝南眺望,发现不知从何处来的一只野兔。因为桃树干横斜而低盘于地面,那兔子就扯长身子趴在树上啃桃子。明明看见它在啃桃,我也懒得去撵。野兔平时缩头缩脑像一团肉,扯长身子吃桃时,躯长竟达三尺。要不是在桃园里碰上它啃桃,我大概今生今世也见不到这样颀长、精神的野兔。

    ⑦父亲忙着在村东经营田禾,爷爷要在村西照看瓜田,母亲在家里家外忙活,他们顾不上来桃园。那时的乡村,没有经商的条件,农家也没有做买卖的意识。熟透的桃子无人摘收,自行跌落于地,很快就腐化入土,最后,桃树底下是一层干透了的褐色的桃核。这个时候,奶奶就拎个筐儿进桃园来了,她要拾掇遍地的桃核,提回去充当柴禾。

    ⑧到得第九株树下,奶奶问我:“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

    ⑨我说:“因为开春时节,这树上开的净是谎花,倒是蛮好看的,但花落后不坐果。”

    ⑩爷爷说过,园里这些桃树,尽是奶奶年轻时从娘家带来的苗儿栽下的,内里情由,她有什么不知道的呢?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⑪桃核揽回家里,直接搁在灶房里烧饭。我见过的所有的果核里,最硬邦、最顽固的就是桃核,外表的纹络清晰、深沉,酷似那个打鬼的钟馗的模样儿,核里可能含有油脂吧,火旺,焰蓝,耐烧的程度不亚于优质煤炭。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⑫那一座桃园,早在60多年前就消失了。我离家从戎后辗转多地,多少往事都过眼云烟似的消散了,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这恐怕:是缘于读书。

    ⑬田园诗祖陶潜在《桃花源记》里写道,武陵渔人沿着桃花林行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眼前便展开了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绝美境界。此文确实好,可细想下去,总觉得有点儿玄虚,像是痴人说梦。虽然“源”与“园”不同,但每每读到《桃花源记》,我都会想起自家的那个桃园,觉得自己短暂的少年时代,福莫大焉,已经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桃园里了。

    ⑭人生在世,读书实在是好,既能开阔眼界、展望未来,也能在老年时忆起愈行愈远的往昔。美好的回忆,永远是滋润人心的。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2日 15版)

    1. (1) 作者记叙了哪些和故乡的桃园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4~11小节的内容概括。
    2. (2) 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①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 (3)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12段的作用。
    4. (4) 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文意,你读懂奶奶的“笑”了吗?你一定有话想替“我”对奶奶说,请写出你想说的话。

      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四、 名著导读(本大题共3题,10分)
  • 10. 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主要区别,你该用怎样的情感诵读下面节选的诗歌?请你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节选自艾青《北方》

    A . 诗歌抒写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所以“悲哀”“最艰苦”要重读。 B . 诗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所以“爱”要重读,读得真挚而深情。 C . 诗歌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所以要读得深沉凝重,语速要缓。 D . 诗歌形式自由,不注重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所以朗读时节奏感不强。
  • 11.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学校推出了“向山区初中生赠书”的活动,你们班级决定捐献一批《艾青诗选》给山区的学生,请你在这本书的扉页(第一页)上书写赠语(字数80左右)。

    【示例】《名人传》里的三人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仍始终坚持理想,充满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我希望收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像他们一样,通过努力和坚持,以理想照亮现实。

  • 12.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问题。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西游记》就像从哈哈镜中看神魔的世界。请从以上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五、写作(50分)
  • 13. 请阅读丰子恺的小诗《豁然开朗》节选部分,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豁然开朗

    丰子恺

    你若爱,

    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

    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

    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

    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

    题目一: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左右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请以“将    ▲    进行到底”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读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