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萍乡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练习...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0·滨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三元里抗英 C . 收复新疆 D . 黄海海战
  • 2.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关于“这次战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B . 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 . 这次战争中的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3. 抖音里有则趣闻,说咸丰帝死后向列祖列宗忏悔,他忏悔的内容应该是( )
    A . 甲午战败失台湾,民族危机特空前 B . 革命声中丢帝位,无颜见列祖先皇 C . 《南京条约》致国门洞开,闭关之局被打破 D . 发匪势起失半壁江山,圆明园惨遭英法洗劫
  • 4. (2021八上·珠海期中)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花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 . 清军战斗力不强 B . 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 . 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 . 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 5.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美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是( )
    A . 从器物到制度 B . 从制度到思想 C . 从制度到文化 D . 从技术到器物
  • 6. (2023八上·岳池期末)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C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7. 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 . 取得了巨大成功 B .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 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 . 在思想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
  • 8. (2023·临沂) 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
    A . 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 . 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C . 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 .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 9. (2019八上·台山期中) 1912年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包括(    )

    ①二次革命    ②护国战争    ③北伐战争    ④护法运动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0. 有学者指出,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 .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11. 洋务运动中“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面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 )
    A . 开平煤矿和湖北织布局 B . 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C . 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 D . 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
  • 12. “它激烈而又执着地反洋人、反洋教……以血肉搏枪炮的气概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虎门销烟 B . 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3.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对“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14.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 .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15.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持“成功论”的学者的依据是(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②③④
  • 16. (2018·贺州)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 .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B . 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C . 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D .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17. (2023八上·香洲月考) 下图是1901年英国《PUNCH》杂志上登载的一幅名为《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该漫画表明( )

    A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借款 B . 八国联军因没能瓜分中国而“忧伤” C .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D . 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甜蜜”
  • 18. (2018·齐齐哈尔)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以身殉国的资料归纳在一起,他们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 . 抗击侵略 B . 对外交往 C . 民族关系 D . 科技创新
  • 19.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 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B .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 20.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斗争 B .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C .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斗争
  • 21. 下表中史实和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观点

    A

    英美联军火烧圆明园

    暴露列强侵略者贪婪残暴

    B

    新文化运动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

    百日维新

    废除科举制,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

    《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 . A B . B C . C D . D
  • 22.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 .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 红船精神就与这个特别的日子有关 C .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 .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 23. 下列史实没有关联一组是( )
    A . 鸦片战争---关天培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马神甫事件 C . 黄海海战---邓世昌 D . 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条约》
  • 24.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 .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 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 . 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 . 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25. (2021·泰安) 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洋务运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

    前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人物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人物图片

    1. (1) 请从图片中任选两位历史人物,分别简述其突出贡献或主要事迹。
    2. (2) 请在上面人物图谱中增加两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贡献的人物。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船精神”内涵的理解
  • 27.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 (1) 材料一中,“是役也”指的是什么事情?结合材料分析此事件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其“创立民国”的主张通过哪一事件得以实现的?
    3. (3)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说说中华民国成立对整个中国有什么影响?
  • 2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激励人们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制度促觉醒】

    材料一: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文化促创新】

    材料二: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五四精神显力量】

    材料四: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于引导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 材料一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为什么主张“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是指什么。
    4. (4)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的思想条件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5.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