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67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 1. “家”的字义在西周铭文中指的是“宗族(氏族)”,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献中演变为“个体家庭”。导致“家”的字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周王室日益衰微 B . 思想学术的繁荣 C . 各国文字的统一 D . 生产关系的变革
  • 2.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朝修了一条从九原直抵云阳的直道。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如图)。秦朝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 

    A . 遏制匈奴侵扰 B . 征服越族地区 C . 完成国家统一 D . 促进民族交融
  • 3. 有学者认为,自汉朝以后,士人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君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 )
    A . 汉武帝实施盐铁官卖政策 B . 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 C . 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 . 宋高宗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 4. 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 . 社会动荡促进佛教传播 B . 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 . 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 . 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
  • 5. 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 )
    A . 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 B . 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 .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 6. 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薄来厚往,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然继续上贡,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赐。这反映( )
    A . 清朝吏治更加清明 B .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C . 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 . 中央集权更为加强
  • 7. (2023七下·揭东期末) 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    )
    A . 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 .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 . 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D . 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 8. 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1871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聘请了外国技术人员,添置了机器;到1873年底,生产枪支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 )
    A . 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 B . 军事工业受到技术制约 C . 民用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D . 民族工业受列强的挤压
  • 9. 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主张学习西方 C . 宣传民主科学 D . 急于救亡图存
  • 10.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在《兴中会章程》撰文,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 B . 戊戌政变激起民众愤恨 C . 三民主义思想业已成熟 D . 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
  • 11. 1919年元旦正式发行的《国民》杂志,其阐明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由此可见,该杂志的创办( )
    A . 呼应了新文化运动 B .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 配合了国民大革命 D . 宣传了全民族抗战
  • 12. 如图为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图。导致如图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C . 反“围剿”斗争失利 D . 抗日战争的重大伤亡
  • 13.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这一事件表明( )
    A . 民众期盼国共团结抗击日寇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D .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胜利在望
  • 14.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哪一项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论持久战》 D . 《反分裂国家法》
  • 15. 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义和团运动被作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来叙述。1980年以后的历史叙述中,“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 . 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 C . 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D .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16. 古埃及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为宏伟,自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有越修越小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古埃及( )
    A . 人民群众智慧勤劳 B .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 . 王权逐渐走向衰落 D . 文明成果异常丰富
  • 17. 中世纪英格兰中部的庄园,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占庄园耕地的68%,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这一情况表明( )
    A . 英格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 领主的特权受到严重限制 C . 领主与佃户存在契约关系 D . 佃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役
  • 18. 1532年,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出版,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君主必须像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猎,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体现了( )
    A . 神权至上 B . 人文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分权制衡
  • 19. 16世纪,美洲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但西欧各国国内生产却没有大的发展,因此物价大涨,西班牙平均涨幅为四五倍,英、法、德等国物价也上涨了1倍至2.5倍。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 蒸汽机的运用 D . 世界市场的形成
  • 20. 如表为德国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表。 

    国家

    地区

    时间

    适龄儿童入学率

    德国

    普鲁士

    1816年

    60%

    1848年

    82%

    波森

    1816年

    20%

    1848年

    69%

    英国

    英格兰

    1881年

    56%

    1901年

    70%

    据此可知,儿童入学率的增长( )

    A . 反映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完备 B . 加速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进程 C .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 . 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
  • 21.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得益于( )
    A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 工业化建设的实施 C .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 赫鲁晓夫实行改革
  • 22.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匈牙利著名政论家萨波伊斯特万评论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胁和抗议而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B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全面推进 C . 世界两极格局受到了有力冲击 D . 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23. 当不同制度的国家出现骚乱,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便高喊“人权高于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当它们自身出现示威运动时,则毫不留情镇压,并不许他国谴责。西方国家这种人权双标的行为反映了( )
    A . 人权问题根深蒂固 B . 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C . 国家之间纷争不断 D . 地区冲突威胁和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 24.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被称为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一一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②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③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

    ④《青年杂志》封面

    ⑤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材料三: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述英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起到的推动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像或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史事,将下表补充完整(填写序号)。 

      历史时期

      图片/材料序号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 (3)  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任选一个观点,并选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图像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4. (4)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研究这一特点,请你根据所学再补充一则史料并作简要说明。
  • 25.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史分期

    时期

    文化史分期

    内容概要

    猿人到大禹传子

    前文明期

    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

    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

    秦汉

    一统文化探索、定格期

    实行了对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统整合

    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胡汉、中印融合期

    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

    唐中叶至明中叶

    近古文化定型期

    总体上已显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孕育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

    明末选今

    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化转型期​

    中国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既相冲突又融会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