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8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
  • 1. (2023八上·萧山期中) 【惊艳开幕盛况】

    秋分之日,万众首的杭州亚运会拉开了序幕。开幕式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水玉琮”敲击出抑扬顿cuò( )的激昂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入场地面上勾勒出“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团扇造型,寓意团结与友善;烟雨染江南,男子挥毫作画,女子翩然起舞,风雅钱塘尽展眼前……

    开幕式也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借助数字技术,钱塘潮在“大莲花”沙带浪,数字烟花在空中绚烂绽放,金色“数字火炬手”在yíng( )幕上,与主火炬手一起,点燃了“潮涌”火炬塔……艺术与科技碰撞带来的视觉盛宴,míng( )记在每个观众的心底。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并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抑扬顿cuò yíng幕 míng记 

    (A.qiáo B.qiào) 沙带浪(A.jiá B.xié)

二、默写
  • 2. (2023八上·义乌月考) 9 月 23 日晚,①▲    首期盼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以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宋韵画卷中处处见风雅,“大莲花”里钱塘潮涌……开幕式唯美惊艳瞬间中的匠心独运,你都看懂了吗?下面是同学们的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水脉

    在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元素。导演团队表示,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杭州更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了解了这些,同学们不禁说出许多与水有关的诗句:“《三峡》中‘____,____’ 的春冬之水”“《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 的②浩hàn____长江水” “‘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的西湖春水”……


    名画


    在开幕式上,导演团队让《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动了起来,同学们认为,也可以用数字技术让有些诗句动起来,比如《使至塞上》中的“____,  ____”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景图,《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两句则展现了一副空明、悠远的画面。


    桂花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芳香扑鼻,潮水气势____(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在白居易当杭州 “市长”的时代,赏桂就与观潮相提并论,成为秋日杭州两大赏心乐事。亚运会举办期间,正是金桂飘香之时,杭州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桂花,忍不住想要“ ____, ____”。

    (《庭中有奇树》)

    1. (1) 给加点字标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首期盼  ②浩hàn

    2. (2) 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
    3. (3) 将表格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4. (4) 如果“水脉”篇章以三峡水的特点来体现水的多样美,请你结合《三峡》一文说说应该如何展现。
三、单选题
  •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冽(lǐng)     要(sài)      轻(yínɡ)     锐不可(dǎng) B . 发(bān)      裁(zhòng)    行(lǚ)       屏息声(liǎn) C . 然(qiāo)     首(qiáo)     蓝(zhàn)     摧枯拉(xiǔ) D . 波(lín)      刻(juān)     战(dū)       一丝不(gǒu)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 . 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 .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 .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名著导读
    1. (1) 以下语言最有可能在《红星照耀中国》谁的采访对话中出现?请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A.“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

      B.“(92天的行程攻略)是我个人的建议......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C.“一把菜刀走天下,一腔孤勇闯四方。”

      ①贺龙 ②周恩来 ③彭德怀 

    2. (2) 你想在下期公众号中看到更多《红星照耀中国》中哪一个人物的内容呢?快为他投票,并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吧!

      我投(填人名)一票,因为 

五、现代文阅读
  • 6. (2023八上·J12期中)  请阅读甲、乙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

    【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 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 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 肯定地说, 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 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 不然 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元时, 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 但是, 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 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 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 团部执行枪决。 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 毛泽东终于 找到逃跑的机会, 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 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 几次从 他藏身的地方经过, 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 伞早就丢了, 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 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 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农 民。 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 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 第二 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 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 一些干粮, 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 又绝处逢生 … …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于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 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 大量 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 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 前方渡口的 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 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 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 …

    ③A 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 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 湘江在毛泽东心 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 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 大河, 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 中国工农红军, 包括他自己, 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 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 消瘦憔悴, 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 后, 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 岁的毛泽东的: “ 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 柔 软的双手, 炯炯逼人的目光, 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 在没有皱纹、 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 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 ”“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 睛, 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 厚厚的嘴唇, 高隆的鼻子, 稚童般的圆 圆的下巴。 ”“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 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 ”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 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 大难不死的传说。 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 可是没有。 几 天以后, 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 而且活跃如昔。 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 毙 ”并埋葬了朱德, 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之称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 这两个著名人物多 次遭难, 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 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 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 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 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 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 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 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但因为是湖南人, 他有着南方人“ 爱辣 ”的癖好。他甚 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 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 我听到他发表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 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 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 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 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 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 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 句,“赤匪 ” 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 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 不满, 它嘲笑白菜、 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 没有骨气的生活, 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 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 但个人自尊心极强, 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B 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  我听到别人说, 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 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 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 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有删改)

    1. (1)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并感知人物形象 。请阅读甲 文第①段与乙文第②段, 完成下列表格 。

      相关文段

      概括内容

      感悟形象

      甲文第①段

      ⑵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 伤, 请根据本段内容, 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 伤的原因:

      乙文第②段




      ⑶ 

      ⑷《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 为本段 B 句的“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 ” 不仅与上文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 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我的观点:我的理由: 

    2. (2) 请结合上下文为甲文划线句 A 写赏析性批注 。
    3. (3) 同为纪实写作, 同学们却发现甲 、 乙两文中都有“虚构 ”的影子, 请结合文章内容, 针对 小浙的提问发表你的看法 。

      小浙: 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 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 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 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性 了?

      小江: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 泽东是很被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小浙: 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 中国工农红军, 包括他自己, 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 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 ”,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 这种“虚构 ”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4. (4) 斯诺曾评价: “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 …但他身 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 … …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王 树增说:“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 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 (课文选一篇, 名著选一部) 来谈谈原因 。

      可供选择的文本

      课文

      毛泽东《消息两则》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 7. (2023八上·J12期中)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为适应“ 高铁+互联网 ”模式, 杭黄高铁沿途火车站售检票系统进行了升级, 旅客可以持电子客票直接乘车 。 电子客票将原纸质车票承载的旅客运输合同、乘车、报销三个凭 证功能分离, 实现运输合同凭证电子化、乘车凭证无纸化 、报销凭证按需提供,进一 步提 高旅客出行体验。市民们可以通过网上购票 、 自动售取票机或人工窗 口购票。检票 口 闸机 上分别有身份证识读区和人脸识别机,检票时持有效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旅客,扫描一下身 份证,脸对准摄像头拍个照,仅需几秒钟就可通过人脸识别自助进站,通行速度明显提升。

    【材料二】

    如今,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 ”。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 “神马 ”“有木有 ”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 系列“化学反应 ”。设计者将甲骨文字转化成 更加直观的动物形象,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 、可爱的甲骨 文动态识字卡片,让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是“ 汉仪陈体 甲骨文 ”字库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

    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给我们带来 一种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的甲骨文不仅可以带 来经济红利, 还可以带来文化红利。

    不仅“ 甲骨文表情包 ”, 从“ 萌萌哒 ”的故宫文创, 到被年轻人称作“下饭视频 ”、 每集仅5分钟的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与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实现“嫁接 ”, 使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 小众文化 ”,也有了一 定的温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和生活,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带来了附加值。

    【材料三】

    辅导学生作业始终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辅导孩 子作业的农村家庭 、 进城务工 家庭来说, 更是头疼不已, 于是乎一些搜题APP应运而生, 作业精灵 、小猿搜题 、作业通 、快对作业 、作业帮 …… 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 上 传上去, 快的话几秒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材料四】

    躺在被窝里看书、玩手机,这种事很多人都做过 。几年如一 日这么玩,会导致什么结 果?十一 岁的小辛(化名)上小学四年级,就因为两年里常常躲在被窝里玩手机,眼睛里的腺 体扭曲成了网状, 眼龄进入“ 中老年 ”。

    1. (1) 请将材料一这段话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 (不超过20个字)
    2. (2) 你的好朋友小杭周末写作业经常使用手机查找答案,对此你忧心忡忡,请你结合材料来 劝劝她 。
    3. (3) 班级准备进行以“ 网络与学习 ”为主题的调查,请你拟一个采访提纲, 明确采访目的,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

      时间 、地点

      周五下午课余时间, 校园内

      采访目的

      采访对象

      七到八年级学生

      采访问题

        

    4. (4) 结合相关材料,请你概括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六、诗歌鉴赏
  • 8. (2023八上·绍兴月考) 古诗鉴赏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1) “风 ”本无情,却在诗人笔下有了人的情韵。《野步》一诗写出了风的特点。
    2. (2) 山野漫步中的诗人心境如何?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
  • 9. (2023八上·J12期中)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记游定惠院①

    宋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 有海棠一株, 特繁茂。 每岁盛开, 必携客置酒, 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 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 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山上多 老枳木,性瘦韧, 筋脉呈露, 如老人头颈 。 花白而圆, 如大珠累累, 香色皆不凡 。 此木不为 人所喜, 稍稍伐去, 以予故, 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 稍醒, 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作悲风晓月, 铮铮然, 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 鬻② 大木盆, 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瀹③瓜李, 遂夤缘④ 小沟, 入何氏、 韩 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既辟地矣, 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 馈油煎饵, 其名 为甚酥⑤,味极美 。 客尚欲饮, 而予忽兴尽, 乃径归 。 道过何氏小圃, 乞其藂橘⑥ ,移种雪

    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⑦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 最初寓居定惠院 。 同年五月移居临皋亭 。 ②鬻(yù) :本义是“卖 ”, 这里可作“买 ”之意 。③瀹(yuè):浸渍 。④ 夤(yín) 缘:循沿 。⑤为甚酥:一种米粉做的油煎饼, 甚酥美, 苏轼起名“为甚酥 ”。⑥ 藂橘:一丛橘树,“藂 ”同“丛 ”。⑦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黄州知州徐大受之弟,苏轼 友人。

    1. (1) 根据下面提示的方法,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方法提示

      联系内容

      释义

      课内迁移法

      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⑴铮铮 ,  意非人间也 

      字典查找法

      A.不费力, 与“难 ”相对

      B.改变 C.交换 D.轻慢

      ⑵则园已主    (填选项)

      成语推断法

      往不咎

      饮, 往憩于尚氏之第 

    2. (2) 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与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阕写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 由此来表达归 隐之意。 B . 词的下阕由寺前西流溪水, 即景取喻, 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 C . 乙文“每岁盛开, 必携客置酒, 已五醉其下矣 ”, 以昔游之乐烘托今游之乐, 具有浓 重的抒情意味, 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D . “客尚欲饮, 而予忽兴尽, 乃径归 ”, 客人们还想再喝酒, 而“我 ”忽然兴致已尽, 就直接回家了, 可能是作者身体偶感不适。
    3. (3)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限断三处)

      坐 客 徐 君 得 之 将 适 闽 中 以 后 会 未 可 期 请 予 记 之 为 异 日 拊 掌

    4. (4) 有人说作者被贬黄州后“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 ”, 请结合乙文来说明 。
    5. (5)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以上所选诗文,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相关内容作 分析 。
八、写作题
  • 10. (2023八上·温州期中) 作文

    董宇辉说:”努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在意外和不可控的因素来临时,那些平常努力积淀的涵养和能力,可以成为我们抗衡一切风雨的底气。“

    励志班刊是我们看世界的外向探索,也是我们回望自己的内向追溯,用笔来书写我们自己关于”努力”的故事与思考吧。

    文体选择

    写作方向

    写作内容

    记叙文

    通过努力获得认可的经历

    获奖经历/获得表扬与肯定/得到他人的认可……

    记叙文

    努力过但失败的经历

    考试失利/比赛落败/努力呵护的友情破裂……

    传记

    聚焦班刊励志人物  回溯个体阅读储备

    居里夫人/丘索维金娜/革命战士/苏轼……

    议论文

    努力vs躺平

    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到/躺平是解药……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⑵不少于5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