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15...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4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六上·淄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彩色的鸟

    冯至

    ㅤㅤ①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

    ㅤㅤ②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ㅤㅤ③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ㅤㅤ④“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

    ㅤㅤ⑤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ㅤㅤ⑥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了。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地留起来一点。午后,母亲的衣服都染完了,挂在院子里飘扬,非常好看。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只染一只,有的染成蓝色,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ㅤㅤ⑦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的,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色。我看着这些活泼泼的鸟一只一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有过彩色的乌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 (1) 阅读全文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

      产生好奇

      提出疑问

      我的发现:①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继续思考

      付诸行动

      “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彩色的呢?

      我的行动:② 

      意外结局

      得出结论

      我的发现:③ 

      我的结论:④

    2. (2) 根据语境,结合加点词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

    3. (3) 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表现“我”儿时细心观察、乐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B . 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C . 表现童年的行为虽有悖科学,但带给“我”思考。 D . 表达童年的“我”对彩色鸟儿的喜爱之情,凸显关爱动物的主题。
    4. (4) 文末“我”认为“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和第③段父亲所说的“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
  • 2. (2023六上·淄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将军的母亲

    程步涛

    ㅤㅤ①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头,将军率领队伍穿行在太行山中的一片密林中。忽然,林隙间闪过一个身影。

    ㅤㅤ②对将军来说,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了,多少次想她、念她,在梦中见她,甚至在马背上打个盹儿的工夫,都会走到她的身边。

    ㅤㅤ③只一眨眼工夫,那熟悉的身影已经走上另一条山路。

    ㅤㅤ④将军略微交代了一下,带着几个人拨马赶了过去。马蹄得得,林涛飒飒,很快,便到了那人的近前。那人放下挎着的篮子,转过身来,摇了摇头,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犹如冬天里太行山上的积雪。

    ㅤㅤ⑤将军跳下马背紧走几步,急急地喊了声:“娘!”

    ㅤㅤ⑥那人是将军的母亲。

    ㅤㅤ⑦母亲居住的阜平县城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开始,母亲在废墟上搭了个棚子,用几块砖垒了个灶,指望着以后再把房子建起来。但是,紧接着日本人便占领了县城母亲就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逃难的路。渐渐,人走散了,母亲开始独自在大山里流浪……在太行山中段,每一条山路几乎都留有母亲的足迹。

    ㅤㅤ⑧遇到也在流浪的乡亲一起说话,一起歇脚,母亲从来不说自己的儿子是位抗日将领,只是夜宿在残破的寒窑或冰冷的山洞里时,才凑着一把火,想象儿子的模样……动荡岁月,国恨家仇,苦日子苦捱,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就这样,母亲在大山里已经流浪了好几个春秋。

    ㅤㅤ⑨八路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太行山扎下了根。消息风一样传遍了山山岭岭,这消息真叫人解气啊!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队伍就在这一带与日寇周旋。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找儿子,但她希望能在哪一天碰见儿子。今天,真的就这么碰上了,但她又闪开了,她担心儿子知道自己在乞讨流浪会难过,会分心——分打日本鬼子的心。

    ㅤㅤ⑩面对母亲,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将母亲那被山风吹乱的鬓发理好。母亲在大山里流浪他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请地方组织帮忙,给母亲找个固定住处。又一想,兵荒马乱,在外流浪乞讨的,难道就你一个人的母亲吗!倭寇不灭,百姓难安,刚萌生的念头又打消了。

    ㅤㅤ⑪临别,将军将自己的干粮袋留给了母亲。

    ㅤㅤ⑫将军继续挥师鏖战,母亲继续在山里流浪,直到抗战胜利。

    ㅤㅤ⑬将军姓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被授予上将军衔。

    ㅤㅤ⑭我是在将军家中的客厅里听将军说及这件往事的,那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75年前人类正义的胜利,太行山密林中的那段往事一下子涌上心来。

    ㅤㅤ⑮将军征战,母亲流浪,这是在那场民族战争中,一位将军和他的母亲所作出的牺牲。对这样的牺牲,现在的不少人可能难以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张扬的不就是这种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伟大精神吗?

    ㅤㅤ⑯这种伟大精神,过去需要,现在更为需要

    ㅤㅤ⑰将军于33年前辞世,母亲辞世还要早。战争岁月曾和将军搭档多年,后来任我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上将,在那位母亲的灵前写下了四个大字:“革命母亲”。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文中的“将军”是抗日战争年代中无数个离家离亲、保家卫国的战士的缩影。 B . 母亲长期在外流浪,处境艰难,将军想请地方组织帮忙,但他没有这样做。 C . 听到八路军打胜仗的消息,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但她没想过要碰见儿子。 D . 文章选取了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真人真事作为素材,读起来真切而感人。
    2. (2) “将军”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词语补全下表。

      时间

      情感变化

      未见母亲时

      见到母亲后

      与母亲分别时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将军和母亲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4. (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⑯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 (5)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革命母亲”一词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 3. (2023六上·西昌期中) 读选文,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A ____ 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 ____ 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小麦年产量的15倍。B ____ 

    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 ____ 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地区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莱、羊栖莱、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莱、鹤鹤莱、石花莱;绿藻内的石蔬、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在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0.01平方千米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0.4平方千米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了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 (1)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 (2) 如果你想要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可食用的海洋种类及相关内容你要仔细阅读第自然段。
    3. (3) 第⑥自然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4. (4) 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5. (5)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什么?
    6. (6)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我们应该保护它。请你为保护海洋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
  • 4. (2023六上·杞县期中) 课外阅读

    送别!国之脊梁袁隆平

    ㅤㅤ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ㅤㅤ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ㅤㅤ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终于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ㅤㅤ袁隆平这一代人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对于粮食格外珍爱。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ㅤㅤ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都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 ____,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ㅤㅤ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送别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1. (1) 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分别是  和 。请想象一下他的第二个梦想的画面,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下来 
    2. (2) 题目中的“国之脊梁”是什么意思?请你用文中的例子来证明袁隆平是“国之脊梁”。
    3. (3) 你认为结尾段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4. (4) 假如现在评选袁隆平院士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他写一则颁奖词。
  • 5. (2023六上·北票期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①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地失望,那年我参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儿,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面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儿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踝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1. (1) 通读全文,把母亲为“我”“牵挂和愁苦”的事补充完整。

      ③“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

      ④“我”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

    2. (2)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而写“我”流泪,仅第⑦段结尾一处。分析“我”此时流泪的原因。
    3. (3) 品析句子。

      ①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堵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ㅤㅤ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赞美了

      ②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品析加点词)

    4. (4) 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3六上·坊子月考)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十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千米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的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1. (1)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去县城上高中

      依恋

      上大学后

      自责

      时至今日

      感激(感恩)

    2. (2) 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⑤⑥两段,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3.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

    4. (4) 文章第⑩段写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5. (5) 说说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 7. (2023六上·安新期中) 太空医生

    ㅤㅤ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ㅤㅤ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ㅤㅤ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轨道上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ㅤㅤ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月亮10号”。这颗人造卫星绕月飞行不到两个月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这颗人造卫星也就停止了运行。其实,当时人造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若能派出“太空医生”,给它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ㅤㅤ还有一种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载人飞船,发射后两天,飞船里的氧气罐发生爆炸,致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降落在地球上。

    ㅤㅤ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生了“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

    ㅤㅤ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ㅤㅤ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ㅤㅤ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大大降低了空间科学活动的费用。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ㅤㅤ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星期的检修,就又可以上天,使用十分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在发射后生了“小毛病”或“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

    1. (1)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 分类别 B . 列数字 C . 作比较 D . 打比方
    2. (2) “月亮10号”的病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 (3) 为什么航天飞机会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4. (4) 如果你想了解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怎样阅读最合适?
  • 8. (2023六上·龙海期中)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以下小题。

    ㅤㅤ材料一:时下,“浮躁阅读”甚嚣尘上,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对此,有人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呼吁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ㅤㅤ材料二: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的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世界读书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ㅤㅤ材料三:关于世界读书日

    ㅤ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ㅤ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ㅤㅤ“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欢乐节日。

    ㅤㅤ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1. (1) 下列选项对材料一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少看戏说类的影视剧等。 B . 我们一定要多看些名著的原著。 C .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 D . “浮躁阅读”正影响着文化生活,我们要强化“国学”的学习。
    2. (2) 朱永新教授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什么有关?(    )。

      ①疏远阅读②书籍看得太多造成的

      ③远离经典④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3. (3) 余秋雨反对建立“国家阅读节”,理由有哪些?(    )。

      ①已有“国家阅读日”

      ②网络阅读已成灾难

      ③考察、游历、体验、创造比阅读更重要

      ④阅读能够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4. (4) 下列对材料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读书日”宣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 B . 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这象征着知识与力量。 C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主要原因是这一天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 D . 4月23日也是纳博科夫、莫里斯•德鲁昂、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5. (5) 有人呼吁我们要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理由是什么?(    )
      A .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 B .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C . 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D . “浮躁阅读”甚嚣尘上,正广泛地且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6. (6) 是否要建立“国家阅读节”呢?你同意朱永新教授的观点,还是支持余秋雨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7. (7)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建立了“校园阅读节”,老师选了你当此次活动的班级组织领导者,你会组织哪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至少写两个) 
  • 9. (2023六上·龙海期中) 文学类阅读。

    送还的真诚

    金波

     ㅤㅤ我小时候,一向被老师和同学们看作老实孩子。可是,老实孩子也会搞恶作剧。

    ㅤㅤ在一群大孩子的唆使下,我们和过往行人开起玩笑来。忘了是谁从家里拿来一些茶叶,那是一些泡过又晒干准备装枕头用的乏茶叶。我们又找来几张茶叶包装纸,把那些乏茶叶包得平平整整,四四方方,就像刚从茶叶店买来的一样。

    ㅤㅤ包好后,他们就叫我带上,假装丢失在马路上,大家躲起来偷偷看着。

    ㅤㅤ没过多大会儿,就看见一位老太太走来。他看到了那包茶叶,弯腰拾起来,打开包,闻了闻,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重新包好揣进怀里。

    ㅤㅤ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设想着老太太把茶叶带回家该多么高兴,等沏好一杯茶品一品,又该是多么扫兴。

    ㅤㅤ既然这次玩得这么开心,就很想再来一次,我们又包了一包乏茶叶。大孩子们夸我第一次假装丢东西装得很像,所以这次还是让我去。

    ㅤㅤ我走上马路,东张西望,然后漫不经心地游逛着,顺手把茶叶包丢在路上,然后继续往前走。我刚要走到躲在一旁的小伙伴那儿,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喊我:“小哥哥,你丢东西了!”

    ㅤㅤ我回头看见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气喘吁吁地追上来,手里拿着那包茶叶。

    ㅤㅤ“是你丢的吧?”

    ㅤㅤ我嗫嚅着不知该说什么好。我迟疑了一下,随即默默地接过那包茶叶,心想:就你多事!可是她还是很认真地说:“小哥哥,我看见你不小心掉在地上的。”

    ㅤㅤ我像一根树桩似的站立在那儿,目送着瘦小的身影渐渐走远。我想起应当谢谢她,我大声向她喊道:“谢——谢——你!”

    ㅤㅤ她回过头来,轻轻地说了一声:“不用谢。”

    ㅤㅤ我木然地站在那儿。刚才那恶作剧的兴味全然消失了。我忽然因为愧疚而感到有些悲哀。我觉得对不起昨天拾起茶叶的老太太,让她因受骗而生气,却又不知道该怨谁。我尤其感到对不起这位小姑娘,她没把茶叶带回家,而是追上来送还给我,她送还的是那份宝贵的真诚。

    ㅤㅤ藏在暗处的小伙伴们一直注视着我。他们招手叫我回到他们那儿。我慢慢地握紧了手指,捏碎了那纸包,茶叶撒了一地,我径直朝前走去。

    1. (1) 结合文本,对“乏茶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刚刚摘下来的茶叶 B . 晒干能解乏的茶叶 C . 泡过又晒干的茶叶 D . 适合老人喝的茶叶
    2. (2) 文章中“我嗫嚅着不知该说什么好”中,对文中“嗫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喋喋不休 B . 自言自语 C . 欲言又止 D . 难以启齿
    3. (3) “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对这种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激动骄傲 B . 调皮得意 C . 真诚可爱 D . 兴奋无聊
    4. (4) “我木然地站在那儿”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感到自己对不起那群大孩子 B . 因担心老太太因受骗而难过 C . 为老太太的真诚行为而感动 D . 对比姑娘的真诚而感到愧疚
    5. (5) 文章大量的篇幅写的是恶作剧,却以“送还的真诚”为题,你觉得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6. (6) 文章结尾写道:“我径直朝前走去。”请你想象一下“我”接下来会怎么做,怎么说,写一写。
  • 10. (2023六上·永兴期中) 课外阅读。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依偎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募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 (1) 短文的主人公是,短文是以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2. (2) 标序号的语句主要运用了、描写。
    3. (3) 加点词语“模糊”和“清晰”是一对反义词既然战士牺牲时,卢进勇眼睛“模糊了”,但为什么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说说你的理解。
    4. (4) 读下列语于两个子的异同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同志)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在柏林》)

      A . 相同点:细节描写,都用了数数字来表现人物。 B . 不同点:①中的数字是无名战士数火柴的数量,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郑

      重,侧面写出了无名战士的虚弱,以及火柴的珍贵。

      C . 不同点;②中的数字,是疯了的老妇人机械重复着”一,二,三”,这代表了她的三个儿子,反映了战争的危害,更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 D . 相同点:这些数字就是数字都表示数量。
    5. (5) “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是描写,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