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题目
  • 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安于低调是自信

    ①当今社会, 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 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 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 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 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②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 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 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得毫无隐私;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 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④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⑤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 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 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商业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⑥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 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自己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市场称霸的社 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 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 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⑦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褶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 所 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痛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 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⑧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1. (1) 下列对有关生活中的“高调”“低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调不仅让人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 会使人上瘾。 B . 想要持续高调,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行。 C . 低调的人因为没有人关注、认识而只得去做自己的事。 D . 低调的人不喜欢被曝光,他们选择了与高调的人不同的活法。
    2. (2) 下列对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 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商业文化必需高调。 B . 高调的商业文化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不求持久的魅力,所以无惧“泡沫”。 C . 低调的纯文化确信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放弃追求外在的大红大紫。 D . 作家是低调的,他们心甘情愿地在低调里创造出思想低调的文化作品。
    3. (3)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低调”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现在的孩子还会玩吗?

    ①我大概是个有些恋旧的人,经常会回到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站在小学校门口向内窥探里面的变化。十几年前,我还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成群结对的孩子,在放学后的操场上打球、 跳绳、嬉戏;若是在二十几年前,偶尔还会看到一些游戏方式,各种各样,诸如丢沙包、跳  皮筋、跳房子等,如果仔细观察,或许还能发现一些更为奇特的场景,例如无实物模拟游戏或动漫中的打斗、战斗情节,几个人以过家家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等等。

    ②阳子是个情绪饱满且充满能量的儿童早期教育导师。在她的回忆中,小时候的游戏对 自己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是新疆人,童年的我是在真正的伊犁大草原上长大的,那 时候,我的生活就是带着小表弟在草原上疯跑,直到今天我都很感谢新疆的草原和天空,它让我很豁达,也很有耐心。”

    ③因为两家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料孩子,于是阳子就经常和表弟玩“妈妈照顾宝宝”的游戏。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 一个小姑娘在 9 岁时写下这样的作文,“我的 梦想,是当个好妈妈”。这个梦想似乎一直伴随着阳子,她选择去读儿童教育,从英国读研 回来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出版社给孩子们写书、翻译绘本。当时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大 量的引进版书籍和儿童产品,在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阳子开始正儿八经地做起自己的专业——给孩子写课、写书,研发玩具和教具。

    ④然而,随着电脑、平板与海量辅导班的出现,现在的孩子看似在玩,但已经不会“玩”了。

    ⑤老韩是个“80 后”,在一家儿童培训机构工作,每个周末清晨,老韩看着数以百计的 家长把睡眼惺忪的孩子带到机构,然后一些家长开始百无聊赖地刷起小视频,还有些家长丢 下孩子,匆忙赶去工作、应酬。每天晚上,他又看着这些疲倦的家长接走这些更加疲倦的孩子,心里也会嘀咕:他们学到自己想要的了吗?孩子们回家能交差吗?家长会不会满意?

    ⑥在机构中,老韩还有个发现,现在的孩子要比过去浮躁得多。他说:“专注力变差了。 小孩们现在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到处都是屏幕,他们习惯同时接受很多信息,家长  也常常把平板电脑丢给孩子充当数字奶嘴,换得一时的清静,这些都让孩子难以长时间专注地坐在课堂里,任何动静都会让他们分心。”

    ⑦阳子现在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 10 岁, 小儿子 3 岁多, 一家四口经常在一起玩桌游。阳 子也常常带着孩子们出去玩,让他们在自然界中经历各种天气,看雨水在地上积成一个小水洼,看一堆叶子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她试图以各种方法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有多好玩。

    ⑧每天 5 分钟,这是阳子设定的家长陪孩子一起玩的最低时间限。“很多人会觉得 5 分钟太少了,可你真的能坚持下来,并且和孩子一起认真玩 5 分钟,是件非常难的事”。无论是游戏还是玩具,都能在陪同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玩法,情感的沟通也会由此产生。

    ⑨曾经有个妈妈问阳子,能不能给她列出个一万块钱的玩具清单,阳子觉得这种提问方 式让她很不舒服。她觉得好的玩具并不是能用价格来衡量的,“哪有一万块钱就能轻松买来的快乐呢?”

    ⑩在阳子看来,现在的儿童玩具和课程都很商品化,也很功利化,而且越来越昂贵。她 希望孩子们能一起去做一些返璞归真的事,家长带着孩子们做些手工,重新开发一下家里的 物件,玩一些创意游戏。阳子时常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书包里一定要带上两样东西——一个绳子,一个沙包,可以玩上很久很久。

    ⑪陶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在她看来,沙包、铁环、翻绳、弹珠,把这些 古早游戏放在今天的孩子们面前,他们也很难再去玩。社会和家长构成了孩子的学习空间和对象,时代变了,他们有了新的游戏材料和学习教具。

    ⑫“结构化的玩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里发生,往往有指导或说明,比如去 上个兴趣课,去按照说明和图纸做个东西;非结构的玩有很多不确定性,方式和规则会随着 人数、场景、素材发生变化,它的玩法也更多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更综合的感知。”陶沙认为,玩很重要,特别是非结构性的玩,自由的玩。

    ⑬时代在变迁,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没有变。但愿,我们的孩子扔掉数字奶嘴,开始真正学会怎么玩。

    1. (1) 阅读第①段,简要概括作者以前看到的游戏场景的特点。
    2. (2) 阅读②③段,分析阳子小时候的游戏对他的人生起到的作用。
    3. (3) 阅读第④~⑥段,分析导致“现在的孩子看似在玩,但已经不会‘玩’了”的原因。
    4. (4) 阅读⑦~⑫段,说说作者认为家长应该怎样陪孩子玩。
  • 3. 阅读《五猖会》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 已经泊在河 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 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 担着心, 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ℴℴ

          ⑥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⑧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 似的就背完了。

          ⑨“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⑩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 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 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⑪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横溪堂春晓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①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②染尽三千顷③ ,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释】①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  ②东风:春风。 ③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 B . 第二句写春天季节的特点:薄雾弥漫,细雨蒙蒙,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 C . 第三句写的是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田野,到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D . 第四句写白鹭望着满眼的青翠,无法落脚,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一】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⑤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知而不 愠: 恼怒 B . 曲肱而之     枕:枕头 C . 与议也 足: 值得 D . 知之乎     女:同“汝”,你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A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B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则从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谈论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B . 第②则是孔子讲他在面对“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选择贫贱而坚守“义”。 C . 第③则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D . 第④则是讲士人有志于道,认为吃不好穿不好令人羞耻,不能与人谈及。
    4. (4)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 题。

    ①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分享出自己“血脉觉醒”的种植时刻。他们喜欢在阳台种花种菜, 耕耘 自己的一份园地,不少还小有收获、成果颇丰。

    ②社交媒体时代之前,种花种菜似乎是专属于老一辈人的爱好。经历过快速城镇化的父 母、祖父母们,比年轻人有着更深的土地情结。    即便住到了城市里,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保留着见插针的耕种爱好。将楼顶改装成菜园、在家里繁育特色水果,是他们的习惯使然,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着中国人对土地生活化、日常化的理解。

    ③放眼更远的角落, 喜耕耘、爱种植似乎是中国人的一门绝技。从海拔 4000 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到本无耕地的南海岛礁,多恶劣冷僻的环境都无法阻挠开拓的心。躬耕种植的,可 能是在南极的医生、驻外维和的官兵甚至陪读的留学生父母。可以说,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常能与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相伴。    

    ④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A】节奏快【B】渴望在热闹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稳定宁静的精 神力量。从选址、备料到育苗、栽培【C】从浇水、除虫到打顶、收获【D】花花草草的成长发育考验智慧,也自有规律。与物和植物对话的过程,常能生发出治愈与抚慰的力量,与植物在此刻达成了“物质上我养活它,精神上治愈我”的奇妙联结。 

    ⑤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种花种菜不仅是美学所在、情思所寄,更是生活所需。    面朝黄 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值得 ____ ,广植新种、精耕细作的农技 ____ 为人称道, 日复一 日的耕作保障着中国人的餐桌与味蕾。躬耕于方寸之间,见得“采菊东篱下”的 ____ 、 “篱落疏疏一径深”的 ____ ,耕耘在“种花家”的精神世界中占得一之地。即便是阳台上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能创造出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慰藉与浪漫。

    1.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丰(pō) B . 插针 冷(p ì) C .  阻(ráo) D . 之地 慰(jiè)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同情 推进 快乐  安静 B . 尊重   推广   快适   宁静 C . 同情 推广 快适  安静 D . 尊重   推进   快乐   宁静
    3. (3) 下列【】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A】节奏快【B】渴望在热闹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稳定宁静的精神力量。从选址、备料到育苗、栽培【C】从浇水、除虫到打顶、收获【D】花花草草的成长发育考验智慧,也自有规律。

      A . B . C . D . ……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经历过快速城镇化的父母、祖父母们,比年轻人有着更深的土地情结。 B . 可以说, 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常能与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相伴。 C . 人与植物在此刻达成了“物质上我养活它,精神上它治愈我”的奇妙联结。 D . 种花种菜不仅是美学所在、情思所寄,更是生活所需。
    5. (5) 将“在阳台种花种菜,是农耕传统与城市化结合的产物”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 处是( )
      A . ②段开头 B . ②段结尾 C . ③段开头 D . ④段开头
二、作文(5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中学已两月有余,有结识新老师新同学的欣喜,有受到批评、与同学闹矛盾的烦恼,有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兴奋, 有背负父母期待更优的压力 ……面对这些情感的涟漪, 你有些怎样的感悟呢?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 以“初中生活的      ”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