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题目
  • 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面对韩国“偷文化”,除了谴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①前段时间,韩国女子组合blackpink成员金智秀的预告视频中出现了水墨画、簪子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然而她的所属公司却在新闻通稿中表示该预告“充满了韩国古典美”,此言一出便立即上了微博热搜,又在网上引起一轮关于韩国“偷文化”行为的争议。

    ②熟悉韩国娱乐圈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几年类似的韩娱偶像“偷文化”现象可谓屡见不鲜,这种文化挪用的行为固然十分不妥,其造成的恶劣影响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但我们从一次次的舆论风波中也可以看出,若仅仅只靠中国网友的抗议,实际上并不会对事件产生多少有效的干预——每次在网友们义愤填膺的讨伐之后,过段时间下一个偶像仍然照偷不误,粉丝仍然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偶像辩护,相关微博话题的广场最后又沦为“粉黑大战”的战场。

    ③为何韩国近年来总是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这是由韩国深刻的文化自卑所影响的。韩国自近代以来,经济上取得巨大发展,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然而在历史文化上,却缺乏像中国一样拥有5000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本国稀缺的文化资源让其国民无法接受,于是他们迫切想要构筑自己的文化体系,哪怕是虚构。韩国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虚构自身历史文化的方式,就是去“偷”中国的文化。于是偷中国文化的现象自韩国崛起以来在韩国火行其道。

    ④然而,如果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从韩国“偷文化”现象盛行的背后发观我国文化输出能力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因为如果自身的文化在世界上已经具有足够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那么他国东施效颦的文化谎言只会不攻自破。因此,要想有力回击“偷文化”现象,除了民间自发的抵制之外,我们还需要实现更加强有力的文化输出,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正名。而要实现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输出,又必然离不开国家政策系统性的支持。

    ⑤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韩国是怎么做的。在政策方面,韩国在1998年制定了“文化立国”政策,截至2020年8月,韩国文化和信息服务中心已在非洲、亚太、欧洲和美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2个韩国文化中心,以推广韩流。而在形式方面,韩国的文化输出具有“以娱乐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鲜明特点。不同于枯燥的说教,韩国的文化输出擅长采用大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韩国的影视剧和流行歌曲中,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剧情内容和唱跳表演,其背后还有韩国的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等,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着人们对韩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⑥反观我国,虽然我们也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但产出的内容却往往过于严肃正统,与年轻人的兴趣点脱节,无法吸引人们自发地观看。虽然娱乐流行文化经常被评判为肤浅庸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只有凭借着流行文化的载体,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才能触及更广大的受众。试想,如果让不甚了解亚洲文化的西方人在观看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片和观看一场偶像组合的歌舞之间进行选择,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而后者能传递出来的文化感召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亚于前者的。

    ⑦当然,我并不是说文化输出就要“娱乐至死”,我只是认为我们需要在政策层面重视流行文化在文化输出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并且将其与严肃的文化科普宣传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全方位的文化输出——或许有这样一条可能的路径:我们利用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再引导其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系统性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

    ⑧总而言之,事实胜于雄辩,在批判韩国“偷文化”现象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政府和民间一齐发力,想办法提高本国的文化输出能力,创新文化输出的形式,用实际行动让真正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彭蕾璇,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韩国“偷文化”现象盛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韩国娱乐圈的偶像即便有文化挪用行为时,不少粉丝就会千方百计地为其辩护。 B . 韩国稀缺的文化资源与其经济发达反差太大,国民迫切希望构筑自己的文化体系。 C . 韩国的文化输出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众化流行化的形式,易于让人接受。 D . 我国文化输出在世界上尚未具有足够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文化容易被挪用。
    2. (2) 下列对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不足之处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还不够强。 B . 宣传中国文化的教育片缺乏文化感召力。 C . 中国文化产出的内容往往过于严肃正统。 D . 中国文化在宣传时过于拒绝娱乐流行文化。
    3. (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提高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大地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不能想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⑥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庄稼人掰着手指头等候着节气,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栽种,什么时候起垄,什么时候分蘖,什么时候收割。庄稼人的生活规则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以为那是指风调雨顺的年景里的作息方式。但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或者是黄青交替的时候,这个规则就会被打破。要是遇到旱灾洪涝,那就完全由不得自己,只能听天由命了。四季流转,逻辑自然不会出错;遭遇灾祸,逻辑难免也会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文/毕飞宇,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读①②段,说说平原的“大”为什么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2. (2) 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3. (3) 读第⑥段,说说“我哪里能懂这些?”中的“这些”具体指什么?
    4.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作者面对“大地”时泪流满面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 3.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我在河连湾后勤部呆了三天,后勤部设在一个大院子里。从建筑上来说,这些房子很有意思,基本上具有中亚细亚的外表:厚厚的平屋顶,深深地嵌在至少有四英尺厚的墙上的阿拉伯式窗户。我牵着马到那个宽敞的马厩里去时,一个高大的白胡子老人;身穿一套褪色的灰布制服,腰上系着一条长可及地的皮围裙,走上前来,举手敬礼,他戴着一顶红星军帽,太阳晒得黧黑的脸,露出了没有牙的笑容。他把马鸿逵——我的马——牵了过去。

    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我于是停了下来问他,从他嘴里套出一个故事来。他是山西人,在红军东征时参了军。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他很歉然地解释,他当时不在前线是“因为杨指挥员认为我在这里看马更有用,因此我就留下来了。”

    老李在参加红军之前在山西省洪洞县卖肉,他痛斥“模范省主席”阎锡山和地方官吏以及他们的苛捐杂税。“你在洪洞没法做买卖,”他说,“他们连你拉的屎也要征税。”老李听说红军来了,就决定参加红军。他妻子已死,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他没有儿子,在洪洞县除了课税很重的卖肉生意以外一无牵挂;而且反正洪洞县是个“死人”呆的地方。他想生活得有生气一些,所以这个冒险分子就偷偷地出了城,投到红军这边来了。

    “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我说,‘不错,我这身子已六十四岁,可是我走路象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他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

    我微笑着问他,这比卖肉是不是强一些。他喜欢吗?

    “哦!卖肉是龟子干的事!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我当然喜欢。”那老头儿在胸口袋里摸索了一会,掏出来一个脏布包,看得出来他把这个布包当作宝贝。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的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湖一样,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

    “我想你也在考虑再娶媳妇吧!”我对他开玩笑说。他严肃地摇摇头,说后勤部的这些马一匹接着一匹,他根本没有功夫考虑别的问题,说完他就慢慢儿地去照顾他的牲口去了。

    1. (1) 老李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红军战士老李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梁甫行

    [汉]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下列对本诗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自然现象,以“各”“殊”来说明各地的天气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 B . 颔联揭示了边海民生活现状的悲惨,为了逃避战乱,只能寄身于草野之中。 C . 颈联刻画了“妻子”的形态以及行止敏捷,赞扬了边海民的适应能力很强。 D . 尾联以柴门萧条与狐兔盛行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部尉。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

    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谓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选自《三国志·于禁传》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谮(zèn):诬陷。③堑:壕沟。④淯水:地名。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禁与其党俱为都伯        诣:前往 B . 攻广戚,之                 拔:攻克 C . 从至宛,张绣            降:向……投降 D . 至,先立营垒        既:已经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A .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B .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C .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D .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禁最初跟随鲍信起兵,后来投奔曹操,被王朗推荐做了军司马,立下赫赫战功。 B . 曹操讨伐张绣结果遭遇兵败,部下们纷纷抄小道与曹操会合,只有于禁坚持作战。 C . 黄巾军投降曹操后,因为曹操对他们宽宥,结果在撤退途中趁火打劫其他的部队。 D . 于禁讨伐了劫掠他人的青州兵,并且立刻向曹操陈述其罪行,受到了曹操的嘉奖。
    4. (4) 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就看用不用心,有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有没有让人拍案叫决的做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榆出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只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如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温润人心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传承[A]他们脑洞大开[B]富于奇思妙想[C]他们脚踩大地,善于将传统与现代对接[D]他们让“老古董”湖起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说话,让星汉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现摄人心魄的魅力。

    事实证明,创意“创”到公众心坎上,公众是会买账的;找到精巧的切入点并成功转化就会有惊艳的效果。( ),创新就是无源之水;( ),只是拷贝传统文化就很难在舆论场中激起水花。

    背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金山,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____创意灵感、____文化内涵、____思想情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展现更____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每个中华儿女也会更有文化自信。

    1. (1) 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拍案叫(jué) B . (yuán)头活水 C . (gǔ)长流 D . (rùn)人心
    2. (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

      A . 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 B .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优秀传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 C .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优秀传统文化传送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 D . 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传送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
    3. (3)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传承[A]他们脑洞大开[B]富于奇思妙想[C]他们脚踩大地,善于将传统与现代对接[D]

      A . B . C . D .
    4. (4) 在文中两个括号中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没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没有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 B . 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打底没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C . 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打底 D . 没有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
    5. (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激起丰富表达充实 B . 激发丰富表达充沛 C . 丰富表达激发充沛 D . 丰富表达激起充实
二、作文。(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毛竹,在它露出地面的前四年,生长极为缓慢,只能长到30厘米左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内就能长到15米。即使遭遇肆虐的风雨,高大的竹林始终都能岿然屹立。原来,在慢慢生长的前四年里,毛竹积蓄了所有的能量,已经把自己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

    厚积方能薄发,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

    请结合个人生活见闻,自拟文题,写下你的经历、体验、感受或想法。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