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八中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习能力调查...

更新时间:2023-12-25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1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一单元新闻专题的学习,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浩hàn( )的新天地。为舰载战斗机上舰,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这是不懈的追求;国家公祭日长鸣警钟,zhèn( )聋发聩,这是沉痛的哀悼。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感受锐不可□的气势;在飞天“凌”空中,我们息敛声,见证吕伟的夺魁瞬间。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的汉字。 

      浩hàn zhèn聋发聩

    2. (2) 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3. (3) 文中加点的“屏”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bǐnɡ B . pínɡ
  • 2. 古诗文填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岂不罹凝寒?”的赞叹;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的思乡之情。

  • 3. 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计四联。 C . 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一般放在消息的结尾。 D .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二、阅读(47分)
  • 4. 班级组织“重温经典,走近伟人”之《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会。
    1. (1) 小文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她一起完成。

      人物

      事件

      性格特征

      朱德

      担任全军统帅后,生活和吃穿都跟普通士兵一样,赤脚走路,南瓜充饥。

      住的窑洞,四面简陋,所有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贺龙

      勇敢无畏沉着大气

      阅读启示:伟人的成就,除了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身性格品行决定的。

    2. (2) 活动中,小语和小文展开了以下讨论,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小语:毛泽东这样一位天才领袖,真的非常了不起。可是斯诺却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和斯诺谈话时,还松下裤带搜索着什么寄生虫,很不雅;甚至还否认毛泽东是中国的“救星”。这实在有损毛泽东的形象。

      小文:这样写是因为

  • 5. 文学类作品阅读

    馄饨不混沌

    陈峰

    ①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②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③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④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⑤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⑥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⑦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⑧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⑨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⑩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⑪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⑫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⑬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⑭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⑮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⑯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摘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一书)

    1. (1) 本文着眼于日常小吃“馄饨”,写了哪几件事?请根据文章,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小时候

      很馋馄饨,被大人唬馄饨让人混沌

      小学三年级

      后来

      见识师傅剁肉馅的奇妙

      如今

    2. (2)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②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品析人物心理)

    3. (3) ⑪段和⑫段都是关于制作馄饨的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删去一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标题“馄饨不混沌”有哪些深层含义?请结合全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材料一: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思想模糊不清,不分明。

      材料二:陈晓卿:“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寻找儿时美好的记忆,这些才是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舌尖上的中国>:再现美食的文化情怀》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价值观方面。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在于人需要存在的理由,即价值感和意义感,而劳动正是使人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一种独有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积极劳动价值观。

    其次,体现在内容观方面。随着新型劳动的不断涌现,劳动教育内容必须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着的劳动现实,针对劳动新形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树立发展的内容观。 

    再其次,体现在消费观方面。人们从生产走向消费,要求劳动教育关注基本的生产劳动外,更应关注作为消费的劳动。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攀比与过度消费的现象,侧面反映出消费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缺失。

    最后,体现在闲暇观方面。斯宾塞认为,在生产方式达到圆满、劳动力得到最大化节约时,闲暇时间会大量增加且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身心合一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使人从“沉重的肉身”和“横流的欲望”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现实载体,劳动教育必须涵盖正确的闲暇观。

    材料二

    漫画 《“体贴”的爸爸》

    材料三:劳动教育与体育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目的追求,但本质上都是增强人的体质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参加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肌肉骨骼得到锻炼发展,增大肺活量,促进心脏的发展。通过劳动也可以调节脑力活动,促进学生脑部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利于消除繁重学习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8年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全国6岁儿童近视率达14.5%、小学生达36%、初中生达71.6%、高中生达81%。此外,还有肥胖率增高,征兵体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等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锻炼,忽视劳动教育。

    材料四: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作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有改动)

    1. (1)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从价值观、内容观、消费观、闲暇观四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B . 劳动教育与体育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目的追求,但本质上都是增强人的体质的重要内容。 C . 材料三用确凿可信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地从反面阐述了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的重要意义。 D . 上述材料紧扣劳动教育的话题,或是清晰解释,或是辛辣讽刺,或是透彻分析,发人深思,催人警醒。
    2. (2) 我国的劳动教育存在问题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请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概述。 
    3. (3) 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后,好朋友小刚悄悄地跟你说:“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习,劳动是长大后的事情,何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劳动呢!”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对他进行劝导。
  • 7. 请你完成这首诗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注意展现诗的意境。

    玉仙馆

    (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景别

    远景

    摄法

    从人物后面拍摄

    整体画面

    配音

    流水声、鹧鸪声

    预期效果意境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推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袁枚《浙西三瀑布记》节选)

    【注释】①三瀑:指天台石梁、雁荡大龙湫、青田石门洞三处瀑布,节选的是描写天台石梁瀑布。②磥砢(lěi luǒ):石众多而乱。③拗怒郁勃:形容水势受抑转急,奔腾激泻。

    1. (1) 小语整理了一份文言词汇单,请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帮助她完成。

      文言词语

      方法

      解释

      略无

      课内回顾法

      身骑瀑布上

      成语推断法

      虚怀若谷

      遂两宿

      语境推测法

      无复笔

      查阅词典法

      A.步兵B.死C.最终

      D.通“猝”,突然

      (填字母)

    2. (2) 请给【乙】文中画线句准确断句,限断三处。 

      以 崩 落 千 尺 之 势 为 群 磥 砢 所 推 挡 自 然 拗 怒 郁 勃 喧 声 雷 震

    3. (3)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甲】文中的“夏水”和【乙】文中的天台石梁瀑布的共同点是;【乙】文在突出石梁瀑布的气势时,除了视觉角度外,还从角度进行了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 (4) 虚词虽没有完整意义,但在句子中有重要作用。联系【乙】文,理解句意并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矣,造物之才

三、&nbsp;<strong><span>写作题(55分)</span></strong>
  • 9. 《“飞天”凌空》一课,作者抓住跳水动作的主要特征,犹如慢镜头回放,生动立体地描写了跳水姑娘吕伟高超精湛的技艺和风采。请你选取一项运动,抓住行为特征,写一段“特写镜头”。(100字左右)

    示例: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参考项目:排球、短跑、篮球、铅球等。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鲁迅走近藤野先生,感受到他严谨认真、平等待人的伟大形象;郦道元走近三峡,体会到三峡一年四季的无穷魅力;艾芙居里走近母亲,领略到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淡泊致远的精神……因为走近,我才知道……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走近你,才知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材料,不少于5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