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教育强国,我看到了强国理想的实现: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 , 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①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民族振兴,我听到了振兴中华的铭志: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②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cǎi镌 B . chǎi捐 C . chǎi隽 D . cǎi携
    2.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响彻云霄 B . 五雷轰顶 C . 振聋发聩 D . 震耳欲聋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杭州亚运会上,全红婵是跳水项目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并和陈芋汐搭档出战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以“断层式”的领先优势夺冠。在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姐妹俩“神仙打架”,____。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比赛中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 B . 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在比赛中反馈观众 C . 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美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 D . 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回馈观众
    2. (2) 在文中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C . “” D . ‘’
    3.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观众见识了一场高水平比赛 B . 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C . 观众体验了跳水的无穷魅力 D . 观众见证了一场视觉盛宴
  • 3. 下面是八年级的校园记者王欢对“诚实守信模范”李叔叔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选择表达得体的一项( )

    王欢:____

    李叔叔: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允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王欢:谢谢您!

    A . 李叔叔,您好!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的呢? B . 李叔叔,您好!请问,您认为我们中学生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 C . 李叔叔,您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建议? D . 李叔叔,“人无信不立”,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 ,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②平沙:广漠的沙原。③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táo):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④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薛讷、王晙在临洮大破吐蕃,杀敌数万。⑤蓬蒿:蓬草、蒿草之类的杂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绘了塞外苦寒荒凉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颔联描绘了晚秋苍茫的暮色中,平沙、落日、古城那阔大恢宏又无限苍凉的景色。 C . 这首诗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诗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D .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饱含诗人对保家卫国的将士的赞美之情。
    2. (2) 赏析尾联中“乱”字的妙处。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下题。

    江水又 , 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注】①径:经过。②黄牛山:与黄牛滩毗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长江在山间迂回而下。③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④信宿:连宿两夜。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东 ②负③发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②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 (3) 选文中作者抓住了江水的什么特征来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钱塘湖春行》中以莺莺燕燕的动态描写初春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2. (2) 《龟虽寿》中寄予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3. (3) 《答谢中书书》中采用仰观俯察的方式描写山水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吕亚萍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摆动,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后视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为她做片刻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她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她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每人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离开了。从查出疾病到离世,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在下班途中路过您坐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得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有删改)

    1. (1) 文章描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的事,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我”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 B . “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说明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去看望外婆了。 C . “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 D . 标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3.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

    4. (4) 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

    不能忽视“劳”的作用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都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反之,没有劳动情怀、缺乏劳动锻炼,必然导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滋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等怠惰奢靡之风。

    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慧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智要强起来,身体也要强起来,精神更要强起来。“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本就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沃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有助于让他们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哲理,涵养“在新时代更好建功立业”的奋斗追求。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劳动,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随着劳动形态更为多元、更富变化,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劳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齐心协力开展好劳动教育,一定能让莘莘学子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5月01日,有改动)

    【材料三】

    劳动励心智实践促成长——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初一年级以班为单位对劳动实践田进行有序划分,并进行统一布置和调配。各班精心挑选所需的种子以及劳动工具,为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学生们身穿校服,拿起锄头、铁锹等农具,兴奋地走进实践田,有序地开展劳动。在老师们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们自觉分组安排任务,有的认真翻土,有的除草挖坑,有的播种浇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学生们充满热情和干劲。

    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田间地头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种种乐趣,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逐渐克服了不良情绪。学生们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对“光盘行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摘自大江网2023年9月1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既要要求学校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也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B .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劳动教育。 C . 劳动可以树德、增志、强体、育美,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 D . 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磨炼意志、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2. (2) 联系选文,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闻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B .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材料三的主体部分为第2、3段。 C . 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材料三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1段。 D . 消息要报道涉及国计民生、世界风云的大事,如材料三这样报道一校之事有小题大作的嫌疑。
    3. (3)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4. (4) 请列举一次劳动经历,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 9. 名著导读
    1. (1) 某班为了分享《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方法,准备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下面是四位同学准备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 . 我边读边梳理书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通过这种方法,我了解到这本书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 . 作者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些内容影响了读者对事实的判断,最好能删去。 D .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上网搜集了一些记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这样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精神。
    2. (2)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根据你对全书的阅读和你积累的历史知识判断:斯诺可能报道了( )

      A.中国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                             D.淮海战役

    3. (3) 解释书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含义。
五、写作(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藤野先生诚恳、严谨的教导,朱德母亲无怨无悔的操劳,居里夫人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魅力……课文中的人物是否给你带来了心灵的慰藉、精神的鼓舞从而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人曾对你有过亲切的关怀、无私的帮助、默默的鼓励?相信你一定对他(她)心存感激。

    请以“ , 感谢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