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1月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3-12-29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北斗七星几乎是夜空中最亮、最容易识别的恒星。我国古代先民不仅用它来指示方向,还能用它区分季节。图1为一年内四个日期的同一时刻看到的北斗七星位置的合成图。图2为北半球某地同一天甲、乙两个不同时刻观测到的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相对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1中北斗七星斗柄的朝向变化是由于地球的( )
      A . 逆时针公转 B . 逆时针自转 C . 顺时针公转 D . 顺时针自转
    2. (2) 图2中,若甲是17:00,则乙约为( )
      A . 11:00 B . 14:00 C . 20:00 D . 23:00
    3. (3)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期间( )
      A . 运城昼长夜短,白昼逐渐变长 B .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C . 地球公转角速度先变小,再变大 D . 全球各地日出东北
  • 2. 干旱地区的土壤受蒸发影响,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出现浅层土壤湿度大于深层土壤的现象,这就是逆湿现象。右图中绿洲与沙漠间的热力环流有利于形成逆湿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地点是( )
      A . B . C . D .
    2. (2) 有利于形成较强逆湿现象的天气是( )
      A . 背景风较弱,晴朗的白天 B . 背景风较弱,晴朗的夜晚 C . 背景风较强,晴朗的白天 D . 背景风较强,晴朗的夜晚
    3. (3) 干旱地区发生逆湿现象时( )
      A . 土壤表层湿度降低 B . 对流运动加强 C . 不利于植物生长 D . 会抑制荒漠化发展
  • 3. 气压带、风带的实际位置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复杂多变。右图是“某季节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示M地的季节及盛行风向是( )
      A . 北半球夏季东南风 B . 北半球夏季西南风 C . 北半球冬季西北风 D . 北半球冬季东南风
    2. (2) 图示季节,N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该地区降水量并不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 . 大气对流运动弱 B . 地表蒸发能力弱 C . 寒流减湿作用明显 D . 大气水汽含量低
  • 4.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下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测站

    14-24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本次倒暖锋( )
      A . 16-18时过境,向东南推进并伴随降雪过程 B . 18-20时过境,向西北推进并伴随大风过程 C . 20-22时过境,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 D . 22-24时过境,向东北推进并伴随降水过程
    2. (2) 在倒暖锋影响下,下图中与锋面附近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倒暖锋过境期间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是( )
      A . 南高北低,南部较北部纬度低,气温高 B . 北高南低,北部受来自海洋的暖气团影响,气温高 C . 南高北低,南部较北部降水少,气温高 D . 北高南低,南部受来自海洋的冷气团影响,气温低
  • 5.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 植物蒸腾量减少 B . 土壤蒸发量减少 C . 水面蒸发量减少 D . 土壤下渗量减少
    2. (2) 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
      A . 阴雨天多,光照减少 B . 大量灌溉,水面萎缩 C . 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D . 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3. (3) 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
      A . 河床下降 B . 坡面径流增多 C . 降水明显增加 D . 年均气温升高
  • 6. 河流在山区汇集水源,一路冲出山口,摆脱了侧边的束缚,沿着一定坡度的山麓呈放射状铺展开来,形成了扇状堆积体和“蒲扇”样的河道形态,这就是河流的冲积扇。根据冲积扇所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它细分为“旱扇”和“湿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 . “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C . “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 . 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春季
    2. (2) 高空俯视“旱扇”,有时会发现一个个“旱扇”叠置成串珠状,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山脉的垂直运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脉抬升,新的“旱扇”排列在前,旧的“旱扇”排列在后

      ②山脉抬升,新的“旱扇”排列在后,旧的“旱扇”排列在前

      ③山脉下降,新的“旱扇”排列在后,旧的“旱扇”排列在前

      ④山脉下降,新的“旱扇”排列在前,旧的“旱扇”排列在后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7. “岱崮地貌”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崮,是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方形山,如左图;岱崮地貌岩层分布如右图所示。在崮顶村庄,不少垒房子的石头里都发现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岱崮地貌形成时期至少早于( )
      A . 中生代 B . 新生代 C . 古生代 D . 太古宙
    2. (2) 推测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 . 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C .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 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3. (3) 关于岱崮地貌分布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以花岗岩为主 B . 易发生崩塌、滑坡 C . 地表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 . 重点发展粮食种植
  • 8.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的重量的比值,它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祁连山中段山地表层土壤容重时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不同。左图示意祁连山中段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右图示意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类型0~10cm土壤容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与海拔同为3200米的山地北坡相比,南坡的土壤容重特点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南坡土壤容重大;南坡冰雪融水多,土壤含水多 B . 南坡土壤容重大;南坡生物量较低 C . 南坡土壤容重小;南坡蒸发强,土壤含水较少 D . 南坡土壤容重小;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2. (2) 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是( )

      ①秸秆还田        ②培育良种        ③间作套种        ④地膜覆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9. 某校地理科考小组在我国内蒙古东部某地观测到不同海拔有白桦林、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狼针草)、禾草草甸等植被分布并绘制示意图(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该地区四类植被分布说法可信的是( )
      A . ①—白桦林 B . ②—贝加尔针茅 C . ③—禾草草甸 D . ④—线叶菊
    2. (2) 白桦林生长的位置及原因是( )
      A . 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 B . 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C . 位于阳坡光照较强 D . 位于阴坡土壤湿润
  • 10.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甲代表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
      A . 草原带 B . 荒漠带 C . 阔叶林带 D . 常绿阔叶林带
    2. (2) 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阿尔泰山到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B .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较少是因为降水少 C . 阿尔泰山和北路天山有森林分布是因为其山地海拔较低 D . 北路天山中丙区为优良的冬季牧场,乙区为夏季牧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5年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在新疆却尔却克山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再次证实了新疆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逐渐演变出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气候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昼夜温差达40℃以上。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达每秒300米,沙漠中分布着无数个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多为细沙和粉沙,在自然状态下很难发育成熟土壤。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示意图。

    1. (1) 从地质和气候角度,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2. (2) 推测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多细沙和粉沙的原因。
    3. (3) 结合土壤发育过程,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难以发育成熟土壤的原因
  •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28日9时55分,台风“杜苏芮”裹挟着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其残余环流于29日夜间进入河南并继续北上。紧接着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卡努”于8月1日移入东海,逐渐向浙江沿海靠近,形成东南急流,同时副热带高压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形成高压坝。受台风和高压坝的共同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100-600毫米,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达到惊人的1003毫米。受强降水影响,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受灾人口826.9万,死亡145人,失踪26人,直接经济损失352.5亿元。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极端强降水成因示意图。

    1. (1)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京津冀地区此次极端强降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此次多地出现城市内涝的原因。
    3. (3) 请列举在城市内涝发生时可采取的个人避险自救措施。
  •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内约有405条冰川,每年夏秋交替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三文鱼在河流入海口处集聚,后溯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在此过程中易成为棕熊及其他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岛上树林获得的氮至少有17%--25%来自海洋,距河、湖近的林区这一比例更高,因而棕熊成为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的桥梁。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及棕熊捕食三文鱼景观。

    1. (1) 分析堪察加半岛冬季积雪厚,冰川数量多的主要原因。
    2. (2) 从气候和水文角度,分析每年夏秋交替之际三文鱼洄游到出生地产卵的有利条件。
    3. (3) 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棕熊是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氨流动的桥梁的

      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