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 . 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 . 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 .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 . 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 2. (2022高二下·海口月考)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 . 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 . 使儒学人格精神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C . 强调不分等级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 . 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 3. 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国家

    立法情况

    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

    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越南

    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

    A . 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 B . 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编纂和修订 C . 《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 . 《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
  • 4. 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
    A .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 . 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 . 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 . 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 5. “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 )
    A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 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 .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D .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健全
  • 6.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 . 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 . 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 . 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 . 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 7. 自 1979 年 9 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 “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 . 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 . 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 . 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 . 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 8. 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 . 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 . 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 . 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 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 9. 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
    A . 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 . 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 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 .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10.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了裁判官,以接替执政官审判权中民事司法权的部分,负责处理罗马市民的民事纠纷。公元前242年,罗马又设立了外事裁判官,他们处理问题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一致的原则。这反映了(   )
    A . 分权制衡原则在罗马逐步确立 B . 习惯法对罗马发展影响深远 C . 裁判官法是罗马法体系的核心 D . 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 11. 罗马共和国后期,“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形成了”。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是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而不是追求对法律哲学深度与高度的探究。这说明罗马法( )
    A . 法学家注重法律实践活动 B . 法学家没有探讨法的本质 C . 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D . 理论指导司法活动有限
  • 12. 天主教认为《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但新教就无所谓……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这反映了新教( )
    A . 教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B . 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宗教 C . 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D . 关注人的本身和现实世界
  • 13.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1539年颁布维勒科特莱法令,要求全国所有法院的司法文件都必须用法语撰写,不得再用中世纪以来教士惯用的拉丁文。此外,以往由教会法庭审理的民事诉讼都改由国王法庭审理。这一措施( )
    A . 有利于新教在法国传播 B . 使法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C . 强化了世俗王权的地位 D . 推动了自然法在近代的复兴
  • 14. (2022高二上·和田月考)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   )
    A . 都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 B . 都注重法官的作用 C . 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D . 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
  • 15. 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 . 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 .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 . 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 .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 16. (2021高二上·龙江期中) 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利益,需要一批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为其服务,所以律师队伍迅猛壮大。这表明,近代西方发达的律师制度(   )
    A . 适应了市场竞争激烈的需要 B . 客观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矛盾 C . 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产物 D . 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剕(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最为成熟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乡约制度是王阳明编制的《南赣乡约》……官倡民办的组织模式成熟,约规内容具体详尽,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乡约职务的设置要求,“乡落居民各自会推家道殷实、行止端庄一人,充为约长,二人副之,将各人户编定排甲,自相巡警保守”。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就明确规定,“通约之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都有救助相恤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无忧。可以说,通过朝野上下特别是王阳明等人的努力,除突遭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外,明代乡约的道德教化成效日益显著,在乡村社会营造出了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乡风民风,颇具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之意境。

    ——摘编自王蕾《刍论明代乡约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使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它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模仿、沿袭、借鉴的传播推演过程,其核心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
  • 19. 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材料一: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时间

    宪法名称

    核心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重塑联邦政府时未对司法分支进行足够的讨论。联邦党人提出可参照12世纪的英国设联邦法院,分出多个小合议庭进行全国巡回审判。最终《司法法》规定:将全国分为3个巡回区设巡回法院,由2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受案范围涵括国家最重要案件,包括高争议金额的一审案件和地方的二审案件。大法官在履职中常挑选个案向民众说明新联邦政府的法律组织架构,由此成为新政府的代言人。大法官和地区法官间的持续交流,减少了地区法院间的差异。

    ——摘编自姜川《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巡回审判的历史与借鉴》

    材料二:

    1982年3月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派出法庭巡回审理,就地办案。”此后,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民不必再到县城人民法院上诉,人民群众能够不误工,不影响生产或工作,也可以使民事纠纷就地得到解决。如1983年福建龙海县角美人民法庭办结各类民事案件129件,做到办结一件,执行一件,回访一件,因此历年积案大幅减少。在巡回就审过程中,法庭还及时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了生产队群众。

    ——摘编自张卫平《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美国设立巡回法院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巡回审判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巡回就审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国施行巡回就审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