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

更新时间:2023-11-22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个空,共18分)
  • 1. 一个分子的直径约3×10﹣10m,等于 μm;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82μm,合 m(前两空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为200m/min,则等于 km/h。
  • 2. 中国火箭,所向披靡。在某次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 (选填“飞船”或“发射塔”)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宇航员与地面交流要用电磁波而不用声波,为什么?
  • 3. 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当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时,主要是改变声音的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编钟时,声音发出的 不同,编钟发出的声音向前传播的过程中,声音的特性中会改变的是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4. 如图1是测量船利用声呐测定海深的示意图。测量中,探测系统从发射到接收到沉船反射回的声波用时0.8s,声呐探测系统使用的是 波,沉船的深度为 m(海水中声速为1500m/s)。如图2,小枫杨参加跑步比赛时,终点计时员利用停表计时,记录的时间为 s。

  • 5. 如图所示,按照错误的读数方法,读出的数据偏 ,该木块的长度为 m;若你乘坐一电梯0.2min内从1楼升高到7楼,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上升的平均速度为km/h。

  • 6.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可知,乙车速度为 km/h;两车相遇时的时刻t为 s,0-t时间内甲、乙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vv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3小题,39分。其中18、19是双选)
  • 7. 关于参照物和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人在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人不觉船动的原因是选择了自己做参照物 B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无关 D .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中,轻舟运动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
  • 8. 下列物理量估算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109nm B . 一个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为4km/h C . 某学校学生早读的响度约为70dB D . 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10﹣4cm
  • 9. 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六次测量结果分别是4.12cm、4.13cm、4.32cm、4.11cm、4.14cm、4.1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 4.12cm B . 4.125cm C . 4.13cm D . 4.16cm
  • 10. 小枫杨特别喜欢物理,每次读四大名著,总想和物理关联起来,下列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
    A .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中,“悬丝诊脉”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 . 《三国演义》中描写打仗时,士兵用力擂鼓,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 C .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大家仅靠听笑声就判断出来人是王熙凤,利用了声音的音调不同 D . 《水浒传》中铁笛仙马麟,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笛子的振动
  • 11.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所示,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 . 6 km/h B . 54 km/h C . 72 km/h D . 90 km/h
  • 12.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同地同向出发40s后,甲、乙相距20m B . 0~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4~8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D . 0﹣8s内甲、乙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比,甲较大​
  • 13. 如图所示,在M处先后安装并敲击甲、乙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相比( )

    A . 乙的响度一定大 B . 甲1分钟振动的次数为256次 C . 在同一介质中,乙发出的声音传播的速度小 D . 甲的音调高
  • 14. 甲、乙两物体都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那么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 9:4 B . 4:9 C . 1:1 D . 2:3
  • 15. 下列有关声现象和机械运动的笔记中,正确的是( )
    A . 尺子实验:尺子伸出桌面足够长,振动时发出的声属于超声波,人耳听不见 B . 我们现在选择的公式v=采取的是观众法 C . 噪声监测仪、禁止鸣笛、消声器都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 . 测海洋深度、测山壁距离、测打雷处距离,都属于回声测距
  • 16. 下列情境中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34m B .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变慢 C . 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的位置越靠下,声音的音调越高 D . 脆如银铃主要形容声音的音色美
  • 17. 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如图所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4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 . 80km B . 200km C . 300km D . 320km
  • 18. 沿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0﹣5s内,A的平均速度为5m/s B . 0﹣5s内B的平均速度为2m/s C . B出发15s后,AB相距40m D . 在3﹣5s内,以A为参照物,B是向西运动的
  • 19.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音调相同的是甲、丙、丁 B . 响度相同的是甲、乙、丙 C . 乙、丙的三个特性均不相同 D . 若弹奏同一根琴弦时力度变大,则波的疏密程度不会变化
三、实验探究题
  • 20. 小枫杨同学想“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刻度尺一把、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 (1) 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2. (2) 实验中一般让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目的是为了 
    3. (3) 经测量,s1=90cm,s2=40c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运动时间记录如图1所示,则小车在s3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4. (4) 小车在s1段、s2段、s3段的平均速度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经分析可知:该实验中全程路程中点时速度大小 (选填“>”、“=”或“<”)全程时间中点时速度大小。
    5. (5) 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终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测得全程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6. (6) 小枫杨每次实验测出的平均速度都很大,他想减小小车的平均速度,对此,你对实验的改进建议是什么?
    7. (7) 请在图2中画出该实验中小车运动的v﹣t图像
  • 2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八年级同学一起做了以下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请再写出一个显示音叉振动的方法:,小枫杨用同样的力度来敲击另一个叉股更细更短的音叉,他想探究的问题是 
    2. (2) 如图乙所示,真空罩实验里声源选用闹钟而不是音叉的原因是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真空罩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 (填序号)。

      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

      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3. (3) 如图丙,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 的振动引起的。如果用筷子从左向右敲击瓶口,则敲 (填序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四、计算题(第22题13分)
  • 22. 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一种每2min振动1.08×107次的声音,声音碰到昆虫后会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回声后可以确定昆虫的方位。某次昆虫在距蝙蝠正前方25.5m的位置(假设蝙蝠静止不动),问:(超声波传播速度为340m/s​)

    1. (1) 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Hz,该声音人耳 (填“能”或“不能”)听到。
    2. (2) 蝙蝠发出声音后多久能发现昆虫?
    3. (3) 交通运输中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汽车的速度。如图2所示,某路段采用“区间测速”,监测点A、B相距12.6km,该路段最高限速为120km/h。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显示如图2,通过两监测点时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该轿车在此路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该车会被判为超速吗?
    4. (4) 除了区间测速,还有瞬时测速。如图3所示,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当该汽车运动到距测速仪555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3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该车的速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