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长春市南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strong>
  • 1.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 . 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B . 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C . 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 . 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 2.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将“先教”视为“政之始”,将刑法视为“政之终”。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 . 明法审令 B . 思想统一 C . 以法为教 D . 隆礼重法
  • 3. 东汉陈蕃谏桓帝:“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资计”,苟爽谏桓帝:“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与西汉初年励精图治之王室相比,这反映了东汉后期(  )
    A .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 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 C . 追求享乐的思想观念 D . 豪强势大的政治现实
  • 4. (2023高三上·济南月考) 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

    A . 抵御了外族侵扰 B . 有利于小农经济 C .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 加强了皇权专制
  • 5.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人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 . 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B . 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 . 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 . 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 6. 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
    A . 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发展 B . 标志着“重农抑商”的废弛 C . 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 D . 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 7. 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到:“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
    A . 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 . 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 . 周边民族政权并立 D . 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 8. 王守仁弟子、泰州学派开创者王良曾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他认为道就在日常生活里,哪怕是一个书童奴婢的视听言行,也体现了“道”。这一学说(  )
    A . 促成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B . 启迪了市民文化的产生 C . 呼应了明清社会的发展 D .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 9. (2023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 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 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
    A . 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 B . 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 C . 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D . 推动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
  • 10. 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了县乡基层行政建制,吸纳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该章程促使农村的非正式组织纷纷建立,各种职业的人经常以宗族结构或血缘关系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一举措(  )
    A . 开启了基层自治制度先河 B . 旨在扩大基层统治基础 C . 为废除科举制做了铺垫 D . 加强了国家政权组织力量
  • 11.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 . 《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 . 《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 .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 .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 12. 1919年8月,孙中山创办《建设》杂志,该刊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阐释孙中山国家经济建设思想;二是刊载了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著,如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三是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如主张破除迷信等。这反映孙中山(  )
    A . 旨在扩大该党派的影响力 B . 认识到大众思想启蒙的必要 C . 认识到吸收新思想的必要 D . 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 13. (2023高三上·南京月考) 《卿云歌》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1921年,国务会议将该诗歌确定为国歌。时人对此歌评论:“古曲文章是不行的!”“国歌应强调竞争存亡,《卿云歌》过于‘中正平和’。”这反映出(  )
    A . 民众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 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 C . 时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D . 国民革命的风起云涌
  • 14. 1933年,上海市立动物园建成开放,游人如织。游客参观后,有的叹谓:“始知天地浩荡,动物纷繁”;有的感慨:“今之世界,非帝国主义世界乎„„亦犹虎豹之在山林,横行无忌”。这表明动物园(  )
    A . 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B . 注重宣传进化论思想 C . 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换 D . 承载了社会教育功能
  • 15. 下表为晋冀鲁豫根据地部分卫生成果展览概况。据表可知,该根据地(  )                                                                                                                                                  

    展会(馆)名称

    展出时间

    卫生成果展览内容

    岳北战争生产展览会

    1944年12月

    茯苓、党参、茯参等中药,以及自制的柴胡注射液等

    太岳战绩生产展览会

    1945年1月

    麝香、鹿茸、茯苓等300多种中药,以及利用土药精制的药物87种

    文教展览馆

    1945年4月

    分为社会卫生、疾病与治疗、土产药材和妇婴卫生四部分,展品共133件

    A . 充实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 . 打破了日伪的经济封锁 C . 建立了完备的中医药保障体系 D . 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日伪纺织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下表所示为1947年中纺公司各厂纱锭、布机数在国统区(三市一区)总数中所占比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统区(  )

    地区

    纱锭

    布机

    中纺

    (枚)

    全体

    (枚)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中纺

    (台)

    全体

    (台)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上海

    866276

    2212648

    39.2

    14170

    23822

    59.5

    青岛

    303046

    335848

    90.2

    6908

    7168

    96.4

    天津

    332872

    390589

    85.2

    8640

    8840

    97.7

    东北

    144199

    144199

    100

    2604

    2604

    100

    A . 区域经济地位失衡 B . 官僚资本开始崛起 C . 社会危机趋于加剧 D . 城市工业结构合理
二、非选择题</strong>
  • 17. 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1. (1) 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
    2. (2) 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
    3. (3) 你认为该主题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例如,商人经元善就是因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的。同时,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也挟着革命的风雷走上前来。他们代表着历史的下一个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重,满怀救国救民胸怀的先进分子不断尝试各种主义来拯救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拯救中国的出路。

    ——摘编自李计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败后民族觉醒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 (1) 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2. (2) 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再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