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开州文峰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生物...

更新时间:2023-12-05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列关于腔肠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B . 腔肠动物体表有刺细胞 C . 腔肠动物全都生活在海水中 D . 珊瑚虫、海葵、海蜇都是腔肠动物
  • 2. 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两侧对称对于涡虫生活的意义不包括( )
    A . 有利于捕食和防御 B . 有利于从寄主体内获取养料 C . 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有效 D . 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最先感知外界刺激
  • 3.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写下《七律——送瘟神》一诗,诗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描绘了当地人民饱受血吸虫危害的凄惨景象。现在血吸虫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下列有关血吸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血吸虫属于线形动物 B . 血吸虫身体呈两侧对称 C . 血吸虫生殖器官发达 D . 血吸虫有口无肛门
  • 4. 下列不是与蛔虫的寄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
    A . 消化道简单 B . 体表有角质层 C . 生殖器官发达 D . 身体呈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 5. (2016八上·平凉期中) 在观察蚯蚓运动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意义是(  )

    A . 维持蚯蚓体内的水分的平衡 B . 维持蚯蚓正常的呼吸 C . 因为蚯蚓通过体表吸收水分 D . 有利于蚯蚓自由蠕动
  • 6. (2016八上·焉耆回族月考)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
    A . B . C . D .
  • 7. 河蚌、蜗牛、乌贼的共同特征是( )
    A . 身体由环节组成 B . 身体呈辐射对称 C . 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D . 坚硬的贝壳都包在体表
  • 8. (2017八上·临洮月考) 蝗虫和虾的共同特征是(  )


    A . 用气管呼吸 B . 具有两对翅  C . 具有三对足 D . 足和触角分节
  • 9. 鲫鱼的身体有许多特征表现出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鲫鱼游泳时,靠鱼鳍产生前进的动力 B .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为保护色 C . 鳃的鳃丝密布毛细血管,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D . 身体左右侧扁,呈流线型,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 10. (2021八上·海州期末) 下列关于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眼睛后有鼓膜,能感知声波 B . 前肢短小,趾间有蹼,能划水 C . 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气体的通道 D . 后肢发达,能跳跃
  • 11. (2021八上·新化期中)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

    ①体表有鳞片或甲;②完全用肺呼吸;③生殖发育离开了水;④卵生,卵有坚韧的卵壳;⑤皮肤裸露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⑤
  • 12.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为保护这种珍贵动物,中国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扬子鳄用肺呼吸,同时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B . 体表的角质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 C . 扬子鳄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D .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扬子鳄等动物最为有效的措施
  • 13.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晴。”下列关于布谷鸟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飞行 B . 气囊辅助肺呼吸,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C . 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能减轻体重 D . 体温恒定,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 14. (2019八上·耒阳月考) 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B . 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C . 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 D .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 15. 下图甲、乙分别为家兔和狼的牙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甲为兔的牙齿,乙为狼的牙齿 B . 甲为食肉动物,乙为食草动物 C . 牙齿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 D . 牙齿分化增强了动物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 16. (2021八上·朝阳期中)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如图表示人体部分运动器官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关节由图中的①③④构成 B .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附着在一块骨上 C .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 . 只要运动系统完好,人体就能正常运动
  • 17.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划桨动作包括: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

    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④①②
  • 18. 下列行为属于动物间的通讯的是( )

    ①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②鸟类遇到敌害时发出鸣叫声;③乌贼在逃避鲨鱼追击时释放墨汁;④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⑤蜜蜂用舞蹈来表示蜜源的方位。

    A . ①②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9.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 . 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获得的,与遗传因素无关 C . 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D . 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 20. 下列各项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B . 环境决定生物,动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C .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D . 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 21.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以上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全写序号)
    2. (2) ⑤属于节肢动物,它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 (3)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是(写序号)。
    4. (4) 以上动物中属于哺乳动物的是(写序号)。
    5. (5) 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关键原因是
  • 22. 如图表示运动系统组成的概念图和相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图一中结构A是,它由肌腱和[C]组成。
    2. (2) 当图一中结构A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后会(填“收缩”或“舒张”),牵动骨绕图一中[B]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3. (3) 如果图二中结构[①]从结构[④]中脱落下来,称为脱臼。
  • 23.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 (1) 图中的①过程代表作用,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开了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填“能”或“不能”)进行。
    2. (2) ②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作为制造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3. (3) 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
  • 24. 实验:“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

    材料:鱼缸中的一条活鱼、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化学试剂,当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该试剂由蓝色变成黄色)。请根据题意并观察如图,完成以下设计过程分析:

    1. (1) 鱼的口与鳃盖交替一张一合,这是鱼在水中进行
    2. (2) 水从鱼的进入,再从鱼的鳃盖后缘流出,在此过程中,水与鳃丝里中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 (3) 在此过程中,鱼消耗的气体是水中的(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4. (4) 在A点滴加BTB之后,B点呈现色。
    5. (5) 结论:若结果与预测一致,得出的结论是,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相比,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填增多或减少)。
  • 25. 你见过在大雨来临前蚂蚁排队搬运食物的情景吗?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依靠什么进行通讯的呢?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帮助他们加以完善。

    1. (1) 在制定探究实验方案前,有同学认为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通讯的。这一步骤相当于科学探究中
    2.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所示),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③实验前将,将蚂蚁进行饥饿处理24小时。

      ④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在C岛上放食物,A岛上,注意观察蚂蚁的行为。

      ⑤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桥”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⑥完成上述步骤后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3. (3) 实验结果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⑤:将BC“桥”和AB“桥”对换后B岛上的蚂蚁会先通过“桥”爬向岛。

      步骤⑥: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了一些香水后,发现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行动失去具体目标,无所适从,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

    4. (4) 实验结论:蚂蚁依靠进行通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