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1-03 浏览次数:5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37分) 
  • 1. 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读音是正确的?(  ) 
    A . (dàn) B . 牧(chù) C . 怨(mán) D . (hōng)
  • 2. 下列哪一项的词语书写是正确的?(  ) 
    A . 瘦销 咀丧 B . 枯委 慷概 C . 伶俐 肃静 D . 费话 抱怒
  • 3. 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的意思与“陶醉”中的“醉”的意思相同?(  ) 
    A . B . C . D .
  • 4. 下列哪一项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 
    A . 李明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惟妙惟肖 , 真让人叹服。 B . 一个好的题目,常常对作文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工厂里举办周末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 , 好不热闹。 D . 陈兰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巧夺天工遇知音,让她激动地流下眼泪!
  • 5. 下面哪一项的分号使用不恰当?(  ) 
    A .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 张奶奶拿起钥匙,先开箱上的锁;再开首饰盒上的锁,往老地方放钱。 C .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D . 如果诗歌是窗,散文就是门;如果小说是河,散文则是塘;如果戏剧是厅,散文则是廊。
  • 6. 下列哪一项的题目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 
    A . 竹节人 芦花鞋 珍珠鸟 B . 月光曲 只有一个地球 狼牙山五壮士 C . 牛郎织女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D . 草船借箭 圆明园的毁灭“诺曼底号”遇难记
  • 7. 读语句,写词语。 
    1. (1) 面对陡峭的xuán yá 和随时坠入shān ijàn 的危险,登山队员毫不tuì suō 。 
    2. (2)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能长期为人类做gòng xiàn ,所以我们不能làn yòng 化学品,要保护地球,珍爱我们的家园。
  • 8. 补充填空。 
    1. (1) ,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2) 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泽东《七律•长征》) 
    3. (3)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4. (4) 捐躯赴国难,。(曹植) 
  • 9. 运用填空。 
    1. (1) 看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我不由得吟诵起杜牧的诗句:。 
    2. (2) 妈妈常常跟我说:“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 
  • 10. 课外积累。 

     《童年》的作者是 ,书里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 

  • 11. 词句段运用。 
    1. (1)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完就后悔了。(试着不用“说”这个字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原意) 
    2. (2)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仿写排比句) 
    3. (3) 根据提示,试着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写一写人物入迷的状态,不少于30个字。 

       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 

    4. (4) 读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一望无际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大海 

       
       

       一望无际的田地 

       
二、阅读理解。(33分) 
  • 12. 课外阅读。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选自周国平的专著《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阅读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钟 

     

     12分钟 

     

     144分钟 

     (摘自网络)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 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纸) 

    1. (1) 根据材料一,不属于“人们读书目的”的是哪一项?(    )
      A . 为了实际的用途。 B .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 . 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 D .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2. (2) 根据材料三,实验结论告诉我们,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什么对话?(    )
      A . 身体 B . 心智 C . 身体和心智 D . 以上均不是
    3. (3) 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 . 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B . 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 . 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 D . 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4. (4) 结合关键句,完成填空。 

       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 和 。 

    5. (5) 结合三则材料,你想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哪些建议呢?并说说理由。 
  • 13. 课外阅读。 

     大江保卫战 

     ①1998 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息!……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校。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嶂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提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鹰战,大提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塔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坑,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1) 第④自然段中,“团长见状”中的“状”指的是什么?(    )
      A . 看见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 B . 看见黄晓文的脚底被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C . 看见黄晓文咬着牙把铁钉一拔。 D . 看见黄晓文把受伤的脚捆了个结实。
    2. (2) 下面句子中属于环境描写的是哪一项?(    )
      A .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B .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 C .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D .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
    3. (3) 根据短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心中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是心理描写。 B . “支队长一声令下:‘上!’”这是语言描写。 C . “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这是动作描写。 D . “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是环境描写。
    4. (4) 第②和第④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第②和第④自然段都是“点”的描写。 B . 第②和第④自然段都是“面”的描写。 C . 第②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④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 D . 第②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第④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
    5. (5) 下列哪个情节不是描写连长黄晓文的?(    )
      A . 赤脚奔跑起来。 B . 在稀泥中奔跑。 C . 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 D . 扛起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6. (6) 从第④自然段一连串动作描写中,可以体会到黄晓文的什么精神?(    )
      A . 勇敢 B . 顽强 C . 奋不顾身 D . 以上均是
    7. (7) 结合关键句,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 和 (用小标题概括)这两个场面,赞扬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 

    8. (8) 文章通过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典型事例。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 
    9. (9) 人民子弟兵都是勇于向困难前进的“逆行者”,由此,你想到了谁?为什么? 
  • 14. 口语交际。 

     书法社团的成员正为前来欣赏书法作品的同学介绍自已练习书法的收获,小刚听见了,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是电子时代,电脑打字又快又好,练习书法就是浪费时间,还没什么用”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反驳他? 

三、习作。(30分) 
  • 15. 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某一个人的帮助总是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让我们奋进......请以“xxx,谢谢你”为题,写一篇文章。写的时候注意要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不少于 400 字,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