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 三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 峡》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   叠   

    沿阻绝          乘御风           绝

              素          引凄异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1) 两岸连山,略无处(      )
    2. (2) 素湍绿潭,回倒影(      )
    3. (3) 晴初霜旦,林寒涧(      )
    4. (4)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 3.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于/夏水襄陵 B . 绝巘/多生怪柏 C . 虽/乘奔御风 D . 常有高/猿长啸
  • 4.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至之市,而忘操之 B . 故时有物外之趣 C .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 鞭数十,驱之别院
  •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巘多生怪柏  沿溯阻 B . 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C . 春冬时           水陆草木 D . 间千二百里    飞漱
  • 6. 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 .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 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 .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7. 翻译下列句子。
    1.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3)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8. 按要求填空。
    1. (1) 课文作者(朝代)地理学家,课文选自《》,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巨著。三峡,指的总称。
    2. (2) 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句子是“”;从侧面写的句子是“”。
    3. (3)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 (4) 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
    5. (5) 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6. (6) 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出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课内阅读
  • 9. 阅读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蔽日         隐:隐瞒。 B . 多趣味              良:甚,很。 C . 绝巘多生怪柏       巘:山峰。 D . 哀转久              绝:消失。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3)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 (4)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1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 本文第2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 (5) 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的作用是什么?
三、类文迁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①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②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③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 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④,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徐霞客游记》

    注:①山麓:山脚下。②土人:当地人。③何巢阿:与下文的陆参戎都是作者的朋友。④栩然:栩栩如生的样子。

    1. (1) 下列加点词  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之又西                  沿阻绝 B . 当四月初即花如蝴蝶    有时朝白帝 C . 树巅倒悬而下        非亭午夜分 D . 言蝴蝶却其花所变       王命急宣
    2.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余闻已久              春冬 B . 至此又时早未花           不疾也 C . 自树巅倒悬下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 . 或言蝴蝶却花所变       间千二百里
    3. (3) 翻译下面句子。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4. (4) 全文描绘蝴蝶泉美景是紧紧围绕文中的“异”字展开的,主要体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写作者急于看蝴蝶泉的句子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而阐释能有如此美景原因的句子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1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经注·卷九

    郦道元

    黑山①在县北白鹿山②东,清水③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④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⑤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⑥禅栖⑦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⑧。竹柏之怀,与神心⑨妙远⑩,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⑪,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⑫洞观⑬,谓之清水矣。

    【注释】①黑山: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北。 ②白鹿山: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 ③清水:清水原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支流,后来与黄河分离,成为海河水系卫河(即南运河)的一段。 ④乘(chénɡ):凌越。 ⑤隍(huánɡ):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 ⑥结:聚集。 ⑦禅栖(chán qī):修禅隐居。 ⑧刹(chà)灵之图:有旛(fān)柱的佛塔。图,即浮屠,梵文的音译,指佛塔。 ⑨神心:神灵之心。 ⑩妙远:高远。⑪效深:同深,等深。⑫清泠(línɡ):清凉。⑬洞观:清晰明澈。

    1.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2处)

      悬 河 注 壑 二 十 余 丈 雷 赴 之 声 震 动 山 谷。

    2.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南流西南屈( )

      积以成( )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成川          可为师矣 B . 雷赴声          春冬 C . 胜处也           人谋而不忠乎 D .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          临碣石
    4. (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5. (5) 作者称所描述的地方为“胜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此地“胜”在何处。
四、片段写作  
  • 12. 为展示长江三峡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友善的人文气息,三峡旅游部门精心制作了视频短片,请根据课文和你对三峡的了解,为短片配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三峡旅游。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