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宁静,滋养着人们的心境,让人得以在沉静中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彼此之间的默     (qì)。

    古以来,就有着对于宁静的追寻。”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两句,细细研读,便能体会到若耶溪的(yōu)     深,恍若置身其间,耳边(yǐn)     约听到了林间的鸟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稍加咀 , 便能从中感受到”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特殊的享受。

    ③其实,宁静也是一种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有声之声、和谐之声。有声音生态学家写道:”(jì)     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动听的流水声,铮铮淙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宁静,在声音的流变中,为人们帖心情、抚      (wèi)心灵提供一种独特的围,亦可以在此间(hān)     然入梦。

    ④品味宁静,总有回甘。我们要用心享受宁静感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1.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qì)

       (yōu)

       (yǐn)

       (jì)

      (wèi)

       (hān)然人梦

    2. (2)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聆( A.língB.lín)

      亘(A.gèngB.gèn)

      嚼( A.jiáoB.jué)

      淙(A.cóngB.zōng )

      熨(A.yùnB.yù)

      氛(A.fènB.fēn)

    3. (3) 依据文段,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所以,我们要用心享受宁静、感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B . 我们要用心感受宁静、享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C . 我们要用心尽情体会个中滋味,享受宁静、感受宁静。 D . 我们要用心尽情体会个中滋味,感受宁静、享受宁静。
    4.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聆听大自然”“细细研读”都是动宾短语。 B . 第①段中的”让”表示使的意思,在某些语境中,”让”还可以表示被动的意思,相当于”被”。 C . 第②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明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 第③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里的”从”是副词。
  • 2.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 (1)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而川北大木偶则是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下列关于木偶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B . 木偶戏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C .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木偶本身的制作工艺,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D . 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2. (2) 木偶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切自信从容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索;所有表面的风光,都是由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努力在支撑。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此精神的一项是( )
      A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二、阅读.鉴赏(7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将小篆作为推行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几千年来,汉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文字。汉字,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如,我们看下雨的”雨”字,点点滴滴,正如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汉字里,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

    每个中国人的一生,大约会说汉字四亿次,有出处的汉字总数近十万个,而经常用的汉字却不到四千。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我们说一个人的汉语很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会读、会写汉字,还是进一步了解字的本源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有人问某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用,对汉字充满好奇心。的确,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语言的根。

    汉字,                              。在古代,读书人”不污字纸”,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敬畏。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国人几乎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时候的汉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贴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用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雨”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它的样子正如从天空降落水滴,点点滴滴。 B . 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唯一的来源是文字。 C . 中国人大年初一贴春联,既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也是敬畏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现。 D . 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 (2) 下列语句填入文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②实际上,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③这一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

      A . ③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 4. 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军中多务。权日:”孤岂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材料二:

    古之学者为己,得之于已也;今之学者为人,欲知于人也。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日: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①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到也。求入其门不由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②而不及道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选自朱熹《近思寻》,有删改)

    [注释]①门:比喻事物的关键,门路,途径。②训诂:解释古书文义。

    1. (1)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
      A . 纪传体通史 B . 国别体通史 C . 编年体通史 D . 断代体史书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蒙辞军中多务

      觊足下由经求道

      B . 孤岂卿治经为博士邪

      得之于己也

      C . 往事耳

      知于人也

      D . 始就学

      无用之糟粕耳

    3. (3) 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B . 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C . 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D . 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求入其门不由经乎?

    5. (5)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劝学”的观点。它与材料一中”劝学’的观点相同吗?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乙]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 (1)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诗句。

    我们喜爱诵读,因为诗中有令人豁然的哲理。当我们被困难阻挡了前行的脚步时,我们会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来提醒自己要无所畏惧;当我们偶尔消极懈怠时,也不要忘记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其五)],他一生以国事为念的精神告诉我们,年轻人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负青春。

    我们钟爱诗歌,因为诗歌中有醉人的美景。与杜牧夜泊秦淮,我们会迷醉于””(《泊秦淮》)的朦胧夜景;与 王维闲坐竹林,我们能体会到” “(《竹里馆》)的静谧与惬意。

  • 7. 名著阅读
    1. (1)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北京的风俗人情图画。小宁在阅读过程中从人物的衣食住行方面做了如下批注,请你结合名著内容,帮他补充完整。

      阅读笔记

      批注

      祥子逃回北京后的打扮是”近似搪布的一身本色粗布裤褂一元,青布鞋八毛,线披儿织成的袜子一毛五,还有顶二毛五的草帽”。

      从衣来看,布衣线袜既代表了那个时代下北京(职业)的衣着特点,也体现了下层市民追求自然、舒适、随性的心理特征。

      “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哎呀),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

      由食而言,喜吃豆腐是北京人的特点。

      曹先生家住的是(建筑形式)。

      反映了北京人喜欢四世同堂,讲究等级辈分的心理。

      在小说中,祥子赖以生存的活计是拉洋车。

      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2. (2) 班级开展了《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活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品

      人物

      情节

      性格

      《海底两万里》

      在船长救②受到鲨鱼攻击时,他一叉刺中鲨鱼要害,将其杀死。

      阿龙纳斯

      潜艇困在冰层时,阿龙纳斯想方设法延缓海水凝固。

  • 8.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无名英雄

    刘泷

    一大早,乡下突然打来电话,急促地告诉我,大伯垂危,他要见我一面。

    我匆匆打车赶回铜台沟。

    大伯九十岁,在我们刘家属于高寿。他的手像一把钳子,死死地抓着我。而且,往日浑浊的眼眸也放出熠熠光彩。大伯说:”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心愿!”

    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了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

    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的战士失去生命!”她说:”我不管,我这个排长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他恳求道:”有点大局观念好不好?”她却瞪着他:”我告诉你,治病救人就是我们医生的大局!”接着,她愤怒地责问:”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你不怕我挨处分吗?”

    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他摆摆手,心想算了。

    她不理会他,转身要去关闭车厢的门。

    可是,一个人却从一副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那人全身绑满了绷带。他艰难地张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5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它关系到众多战士的生命!”即刻,那些伤病员有的挪下,有的滚下,有的跳下,纷纷离开车厢。也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枉然地往车厢外挣扎着。夏天光喊大伯:”抬呀,愣什么呢!”

    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向这些伤员和陪伴他们的她与另外两个女兵,敬了一个军礼,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驶向战火纷飞的远方。列车驶出不远,他再回头,月色下看见她和战友,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在给东倒西歪的伤员包扎。.

    五个小时后,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

    来到桥头,他跳下列车,四下张望,哪里还有她、夏天光和那些伤病员啊!天渐渐破晓,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人呢?”他喊。

    他把嗓子喊哑了。

    天骤然亮起来,像舞台的幕布倏然地拉开。他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眼泪竟然劈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

    “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趔趄着朝他们走来,老人悲怆地呼号着,脸上是血,手上也是血。

    大伯说罢,有一刻昏迷过去。但随即,他又睁开了眼睛。他问我,你知道那个女的是谁吗,那个排长?我摇摇头。他自顾自地说:”她是我负伤住院时相识的恋人。本来我们说好要在战争结束后结婚的……”大伯长叹一声继续说:”我有个愿望,就是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我含着眼泪,点了一下头。

    他说:”记着,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 (1) 文中”那天晚上”到第二天天亮,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情节概括

      大伯

      为执行任务义无反顾征用火车,又心系战友安危,返回寻找战友。

      女军人

      伤员们

      朝鲜阿妈

      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而痛哭呼号。

    2. (2)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

      ②天渐渐破晓,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3. (3) 大伯不想身后留名,故而临终前嘱咐不要给自己立碑。但他的儿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应该让英雄得以留名。你赞同谁的想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4. (4) 请结合文本,谈谈”链接材料”中为什么说”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链接材料]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

    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许多场合,中国人是实行分食制的,一人一食,一人一桌。青铜器中的匕、勺、匙等,都可看作是用于分食的”公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商周,中国还没有今天常见的桌子、椅子,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食物放在低矮的食案或面前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今天仍在使用的”筵席”一词,其中的”席”字,本意就是草席或篾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吃饭,与他等案而食,可以想象的场景就是在两张食案上放置相同的饭菜,主宾两人各吃各的。这是太子丹对荆轲的礼遇。

    唐宋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桌子、凳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这就为多人合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历经战争、灾荒、迁徙等,大家族、大家庭代代延续非常不容易,合食就被视为家庭和睦、子息兴旺的象征。明清以来,中国人还特别强调四代同堂之类的感觉,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屋檐下合食,气氛特别美好。

    分食的推广与阻力

    古代中国采用分食制,也不是涵盖所有场合,一般出现在礼仪场合,主要是为了强调君臣、主客的秩序以及上下、内外之别。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十分要紧的,倘若僭越或者犯禁,就会脑袋搬家。现代社会强调平等、民主、和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分食制强调的是平等与饮食安全。

    但在家庭或亲密朋友聚会时,有人就认为公筷公勺多此一举,会影响欢宴的气氛。再从习惯上说,家里的长辈一般会通过夹菜、喂食这样的亲昵行为来表达对孙辈的关爱,年轻人之间也会通过给女同胞夹菜来表达特别的感情。

    一种历史悠久、适应范围普遍的习惯形成不易,改变更加不易。实行公筷公勺也相当不易。此次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分食制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中国合食的习惯是很难改的。不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在大、中、小学校,一直是采取分食制的,分食制从娃娃抓起,是个好办法。

    同时,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使用公筷公勺,在餐具的设计上,还要加强标识性和便利性。从现有的餐具来说,我认为在使用设计上已经相当合理了,但提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减少食客的失误操作。

    (选自沈嘉禄《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好处有哪些?

    ①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混用餐具最大的隐患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②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材料三:

    如何做到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①用餐前,应主动配置公筷公勺。

    ②用餐时,应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汤),放置在自用餐具内,再以私筷私勺进行食用。

    ③使用公筷公勺应注意公共卫生,使用后应立即放还至原位,以便其他宾客使用。

    ④公筷取菜宜适量,不可将多取的菜返回盛器。

    ⑤用公勺公筷应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可用公勺公筷随意翻菜。

    ⑥餐后剩余食品打包或撤盘,应使用公筷公勺。

    ⑦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

    1. (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食制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或者更早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B . 现代社会推行分食制进食是对古代传统的分食制的一种继承,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 C . 唐宋以后,合食就被视为家庭和睦、子息兴旺的象征。 D . 推行分食制,使用公勺公筷既是出于安全卫生角度的考虑,也符合环保节约的要求。
    2. (2) 推行公勺公筷、分餐进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对社会管理部门、酒店餐厅、食客个人各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社会管理部门:

      ②酒店餐厅:

      ③食客个人:

    3. (3) 家里开始使用公筷,奶奶觉得太麻烦。吃晚饭时,奶奶又用私筷给文文夹菜,文文拒绝了奶奶的好意,奶奶很受伤,请你运用所给材料劝慰奶奶。
三、应用.写作(60分)
  • 10.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图,请用文字表述该图的内容。

    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120字。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父母的爱、老师的关切、朋友的慰问都可以直接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但是,让人着迷的历史、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活蹦乱跳的宠物……我们的身边有太多事物没办法张口言语,如果它们能发出声音,又会说些什么呢?

    请以”如果  ▲会说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