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5 浏览次数:26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 1. 下面这封信来自一粒远古的小麦,请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回应。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被发现于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的一粒炭化小麦,我穿越四千年的cāng桑,来跟大家聊聊小麦家族的那些事儿。

    小麦是咱河南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但你知道吗,从一麦熟到遍地麦香,河南小麦的发展史并不寻常。从龙山时期的零星种植到春秋时期的逐渐推广,到隋唐洛阳含嘉仓的惊世仓储,再到如今“风吹麦海千重浪”的中原奇迹,小麦一路披荆斩jí,上演了一场从不被接纳到成为主食的“逆袭”大戏。

    [同学们,上段话中有些字词我拿不准,请你帮帮忙。]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这其中,我们小麦家族功不可没!前几天我就看到了一张令我们河南小麦自豪的数据图。

    [同学们,你看懂上面这张数据图了吗?]

    证据凿凿,咱河南是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值得好好宣传!这不,在河南日报客户端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张宣传海报。

    [同学们,你觉得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

    另外,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咱河南小麦还上过太空呢。出于对航天育种技术的好奇,我找到了这样一段材料。

    [同学们,在太空育种中,一粒普通麦种要变成更好的麦种,需经历哪些过程?]

    说起小麦育种,就不能不夸夸享誉全国的河南育种专家群,他们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正是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请用你们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跟我一起赞美他们吧:

    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以“    ①        ②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革新育种技术,他们虽也曾遭遇“    ③     ,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秉持“。    ④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进取精神,一次又一次迎来“    ⑤        ⑥    ”(陆游《游山西村》)的转机与突破。相信他们“    ⑦        ⑧    ”(龚自珍《已亥杂诗》)的奉献精神也必将影响新一代育种人,激励后来者攻坚克难,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学们,上面语段中引用哪些古诗文名句合适?]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也做一颗好种子,不惧风雪,遇雨则生,见光则长,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

    此致

    敬礼

    一粒小麦

    2023年3月28日

    ⑴请帮小麦解决字词问题

    ①“一穗”的“穗”怎么读?

    ②“cāng桑”的“cāng”和“披荆斩jí”的“jí”怎么写?

    ⑵请简要概括这张数据图传达的主要信息。

     

     

     

     

     

     

    ⑶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⑷请提炼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流程图(每一处不超过四个字)。

     

    ⑸请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古诗文名句。

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
  • 2. 文学性文本阅读

    浓烟

    徐全庆

    ①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啊草啊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②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③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

    ④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⑤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⑥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⑦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⑧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

    ⑨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

    ⑩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⑪二十多年里,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夹中救过野鸡、野兔、麂子。他还记得,给一只麂子包扎好放生时,麂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⑫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摔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溪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瘸了。

    ⑬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⑭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瘸腿。

    ⑮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

    ⑯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惬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

    ⑰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⑱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万又一次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

    ⑲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话,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

    ⑳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

    ㉑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

    ㉒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忸怩着说。

    ㉓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

    ㉔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1. (1) 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万对巡山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梳理。

      ①起初,老万因巡山辛苦且不被理解而不喜欢巡山;

      ③渐渐地,老万被山上的动植物触动,决心好好巡山;

      ⑤转岗后,老万经常怀念巡山生活。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打转”这个词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②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陈述事实时句尾一般使用句号,这里为何要用感叹号?)

    3. (3) 第二次摔断腿后,老万不断感慨自己“丢人”,你认为他是否丢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小说⑯—㉔段情节设置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3. 实用性文本阅读

    王贻芳:“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节选)

    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质疑、争鸣、讨论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能使人们看清问题,找到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

    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中国科学报》: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

    王贻芳: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争论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

    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

    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转基因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内部是有共识的,只是科学家跟老百姓说不清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一样。这些争论走出了科学界,老百姓跟科学家讨论的完全不是我们科学界内部讨论的事情,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不同意见,与科学界内部的不同意见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一定程度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

    《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谈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时说“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违科学本意的事”,您觉得国内与国外的学术争鸣氛围有什么不同?

    王贻芳:我们国内基本上争鸣很少,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有些事情一弄就会弄到媒体上去,这本身就不正常,有些讨论其实在科学界内部是可以解决的。在国外,科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会通过科学界内部的争鸣来解决,但在中国,操作起来不容易。

    人跟人之间要么大家都客气不说,真要是争起来,大概两个人就要成敌人了,所以大家都避免讨论。我们缺乏人跟人之间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这就造成国内学术生态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认输是很难的,而讨论到最后总要得到一个结论,要有人认输才行。中国人爱面子,认输是不干的,所以讨论不下去。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学术争鸣应该遵循怎样的“游戏规则”才能确保理性有效?

    王贻芳:国外从孩子开始,学校就要教争论规则,各个层面也都会运用这种议事规则。但我国普遍缺乏这种基本的训练,或者说缺乏对这种规则的了解。

    从技术上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争论不太容易取得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至少从中小学开始就得教这种东西。比方说,争论必须是有逻辑的,不能是你说的是一个事,我反驳的时候偷换概念,说别的事。争论中有大量的技术上的规范,如果你不遵守这样的规范,争论就不容易有结果。

    (摘编自2021年2月24日《中国科学报》)

    1. (1) 针对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王贻芳所长是如何有条有理地做出回答的?请简要梳理。
    2. (2) 我国当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争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
    3. (3) 完成一次高质量的专访需要做很多准备。请结合这篇专访,说一说你从《中国科学报》的这位记者身上学到了哪些经验(两点即可)。
  • 4. 阅读下列材料,任选一题作答。
    1. (1) 祥子和保尔都出生于社会底层,也都经历过重重磨难,但后来的命运迥然不同,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小说简要分析。
    2. (2) “《水浒传》展示的不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是非正误交织的复杂世界,阅读时我们应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文本二】

    《春秋》之所治 , 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 , 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 , 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1. (1) 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点词意思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的一项是( )
      A . 古代的很多单音节词可译为双音节词,如文本一中的“苟”可译为“苟且”,“丧”可译为“丧失”。 B . “所”字后跟动词,如“所思”“所想”,据此推测“死亦我所恶”中的“恶”应为动词,意为“厌恶”。 C . “斯是陋室”的“是”为判断动词,通过迁移可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与之同义。 D . 成语中保留着一些词的古义,关联“鲜为人知”,结合语境可推知“鲜不乱矣”的“鲜”意为“很少”。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3) 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结合上下文,揣摩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作者将“仁”与“义”相对举出,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文本一和文本二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两个文本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在京口北固亭联想起了哪个历史故事?整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三、写作(50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挑战无处不在。从大处谈,探索星辰大海是挑战,破解科学谜题是挑战,打破认识偏见也是挑战;从小处说,无论你想要在赛场上超越他人,还是在学习中克服惰性,也都是挑战。

    ⑴请以“把挑战写进青春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你对挑战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