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典型试...

更新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5小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 (bān)发 (páo)哮 (juān)刻 筋疲力尽 殚精竭虑 B . (fēi)红 (jī)形 (yǒu)黑 一丝不苟 杳无音信 C . (qiào)首 (xián)熟 (qiāo)然 锐不可挡 屏息敛声 D . (jié)责 不(chuò) (zèng)亮 油光可鉴 诚惶诚恐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____,又____,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____,让她____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A . 疾如流星 潇洒自如 慷慨 从容不迫 B . 疾如流星 潇洒自如 从容 不慌不忙 C . 潇洒自如 疾如流星 慷慨 从容不迫 D . 潇洒自如 疾如流星 从容 不慌不忙
  • 3. 同是春天,初春与暮春景物各不相同,对下列诗句所写春天阶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③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②④5⑤ C . ①③⑤/②④ D . ①④⑤/②③
  •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B .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C .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D .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楼顶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 5. 下列语文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一般来说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都不是律诗。 B . 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C .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D .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 6. 阅读《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她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哪里认得!我若来迟,你定入她套子,遭她毒手!”行者发起性来,掣铁棒,往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她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她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她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她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使个障眼法儿。”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莫念!”唐僧道:“有甚话说!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人,取经来何用?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你教我回哪里去?”唐僧道:“我不要你做徒弟。”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道:“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再休无礼。” 

    1. (1) 选文中孙行者做了什么事让唐僧念“紧箍儿咒”?请简要概括。 
    2. (2) 选文中孙行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 7. (2011·宿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 (1)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 (2)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 , 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园已主          易:更换 B . 然以予             故:原因,缘故。 C . 地矣             辟:通“僻”,偏僻。 D . 闽中             适:去,往。
    2. (2) 为文中划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B .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C .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D .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3. (3)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本文是苏轼应徐大正之请而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录了苏轼游定慧院时所见所闻所感。 B . 本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述了看院子里的枳木、院子饮酒听琴、参观竹园和品尝小吃四件事。 C . 文中写海棠,作者既已“五醉其下”,今年“复访”,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D . 作者笔下园林景物清淡、恬静,流露出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 (4) 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漫话读书格言 

     ①读书格言对跨入书籍殿堂的“书蠹”们的功效仿佛是不大的,对正在书籍阶梯上的攀登者却很能起到励志的作用。 

     ②我平时能记住的“读书格言”都是很普通的“舶来品”,如英国思想家培根的“知识就 

     是力量”,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于生活中常常引用并借以自我解嘲的,倒是纯粹的“国粹”,即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至于陶夫子后面补充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则是不敢奢望的。 

     ③格言不仅是为了励志,也有向人劝诫的意思。有人把“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就是发现自己,要不就是拉制自己”也当成“读书格言”。其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这段话,说的不过是他自身读书的体会和自我反省,是向己而并非对人的。 

     ④读书格言的确是读书人经验的积攒,内中不乏经验和智慧,但各人的情况不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过:“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这当然是研究学问的门径,凡是有过研究经历的人大概都不会反对。 

     ⑤中国人谈读书,大多反对贪多。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也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即使那句亘古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现在的标准,也算不了博览。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呢?还是宋儒程颢总结得好:“读书要玩味。” 

     ⑥“格言”既然有励志和功诫的功能,当然也就不避从反面的激刺。在这类“读书格言”中,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句子最有名:“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至于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对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要求就未免过高了。如果忙碌的现代人都达不了标而生得“面目可憎”,不要说眉目传情了,就是相对而视,怕也是要令对方做噩梦的。 

     ⑦事实上,读书乃趣味之事,其绝妙处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读书格言不过是通往读书小径的路标,并非读书本身,说得再好,也不如实行起来开心。法国作家左拉说:“我有了面包和马铃薯便足以充饥,偶尔搞到一支蜡烛,能在夜里读书,便有升天似的快乐。”宋人晁冲之,进士出身,因党祸而避居山野,饱读经书,喜好田园,颇有隐士之风。他的《夜行》诗记录了游历他乡时的偶遇,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⑧古代读书人看到烛光耕读,一如现代读书人看到长窗下的台灯侧影,心里会真切地一跳,他们宁可相信那灯光下的人,一定是在读书。因为那个画面太温暖,太美好了。 

     (文/尤小立,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读书格言”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 “知识就是力量”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是励志读书格言。 B . “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就是发现自己,要不就是控制自己”是有劝诫意义的读书格言。  C . “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是丹麦文学家勃兰兑斯经验的积攒,谈论的是研究学问的门径。  D . “读书要玩味”是对“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的最好回答。 
    2. (2) 下列对读书格言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____ 
      A .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一种很高的读书境界。 B .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从反面来激刺人们去读书。 C . “读万卷书”,依现在的标准,算不得读书多。 D . “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现代人做不到三日不读书,就真的变得面目可憎,令人不忍对视了。
    3. (3) 读书乃趣味之事,下列关于读书人对读书之趣的体会,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____ 
      A . 法国作家左拉觉得得到蜡烛能在夜里读书的快乐胜过得到面包和马铃薯充饥的快乐。 B . 宋人晁冲之喜好读书,他游历他乡时看到有人家夜读,心里也非常愉悦。 C . 现代读书人看到长窗下的台灯侧影,都希望那灯光下的人在读书。 D . 无论古人今人,在烛光或灯光下读书的画面都很温暖很美好。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亲近牛筋草 

     ①严格意义的田野已经越来越少,离开城市,沿着公路前进,我们看到的是无边的农田,或者是人工营造的果园、鱼塘,称为田原或田园很恰当,称为田野就比较勉强﹣﹣因为几乎没有了野气。 

     ②原来在城市里的隙地上,很容易看到野草野花,我上小学的时候,放了学,和同学在胡同院落的墙根下常常停下来玩耍,从墙根隙地的野草丛里拔起牛筋草,互相拉钩比赛。牛筋草的主干非常坚韧,其顶端张开着三叉或四叉绿须,那须子其实就是它的花穗,只是那些细小的花体很不显眼。你拿一根牛筋草,我拿一根牛筋草,互相构成十字,然后折弯钩住,双手拽住两头拼命拉扯,谁把对方的牛筋草扯断,谁就赢了。有关的童年回忆,常使我保持着一份对质朴生活的温馨回忆。 

     ③世界在迅疾地一体化,我们的生活不得不面对一些难堪的境况。野生动物正面临着数量锐减以至于绝种的局面,野草野花也总是被毫不留情地予以刈除。我们的生活确实富裕了,但我们装修完的住宅里往往久久地发散着化工涂料与粘合剂的刺鼻气息,马路把汽车尾气不停地送入我们鼻腔。我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态势被商家的华丽广告和促销技巧勾引得朝复杂化发展,可以追求包装,喜欢争奇斗艳,注重外在的虚荣,同时外在的虚荣又引发出内心的嫌贫妒富,仿佛走在一道闪着金光却又极其狭窄的独木桥上,心理总是不能平衡,往往是,温饱无虞,却还是很难快活。 

     ④那天我去拜访瑞姐,她是个离休的老编辑,住在一座塔的底层,她的居室雅洁清爽,只有必要的,没有多余的东西。我一眼看见她那茶几上的陶瓶里插着些狗尾草和牛筋草,不禁欢叫起来:“呀!您哪儿采来的?好稀奇啊!”她笑说是在公园的角落,绿化工还表扬她帮助他们拔除野草。她对他们说,其实在公园的某些地段,保留一些这样的野草和多头菊、蒲公英那样的野花,还是必要的,不仅有利于保土固坡,也有另一番诗情画意。闲暇之余,约上三五好友看看公园的野花野草,也让人喜不自禁。和她聊了一阵,我赞叹说:“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士,面对物欲横流、普遍焦虑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过简单生活’的主张,您这样过日子,不就是简单生活吗?”瑞姐笑着对我说:“我现在最高兴的,是自己恢复了一颗童心。” 

     ⑤我与瑞姐讨论:“儿童的心性虽然纯洁,却不成熟,以那样的心思,怎么能应付如今五光十色甚至光怪陆离的复杂社会呢?” 

     ⑥瑞姐说:“经历过一番人生磨练,再复归于童心,这就仿佛玻璃经熔铸后化为了水晶,透明单纯又坚实刚强。比如对财富的看法,儿童只要衣食不缺,有父母爱,有学上,那么,在野草丛里发现了一片牛筋草,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世界非常富足辉煌;现在有的成年人已经拥有了必需的财产,甚至也成家有子,却总还是觉得有的人比自己住的房子大而好,赚的钱多而易,欲壑难填,焦虑不堪。倘若能在职业基本稳定、家庭基本和满的前提下,回归亲近生筋草那样的童心,就会眼前透亮,胸臆舒畅,会觉得别人再富有那是他的事,和自己实在无关,完全没有攀比的必要,而在结婚纪念日里,接过配偶递上的可能是很简单的礼物,或者当孩子爬在自己膝盖上撒娇时,一家人到小餐馆里点上几个实惠而可口的菜肴时,就仿佛拉扯牛筋草获胜了一样,快乐无涯!所以我说,要过简单生活,先要净化心臆!” 

     ⑦从瑞姐家出来,摆弄着从她那陶瓶里抽出的一根牛筋草,我心里漾涌着纯净欢欣的情思。 

     (《散文百家》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回忆小学放学路上玩牛筋草的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2) 作者在第③段说“我们的生活不得不面对一些难堪的境况”,请简要概括我们面对了哪些境况? 
    3. (3) 阅读第④段内容概括“童心”具体内涵。 
    4. (4) 第⑥段中说“经历过一番人生磨炼,再复归于童心”,联系全文说说如何“复归童心”? 
六、作文(共1小题)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无所得。其实,不仅在学习中需要思考,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困难)也需要思考,有了思考,就会学(事)业有成。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以“思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