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三龙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11-25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 1. 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是( )

    ①尊重劳动 
    ②尊重知识

    ③尊重人才 
    ④尊重创造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 “十四五”开局之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中国经济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稳中有进,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其秘决是( )
    A .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B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 . 形成了国内和国际双循环 D . 疫情防控保持着动态清零
  • 3.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依据材料概括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 )

    ①经济保持恢复发展

    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③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④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④
  • 4. 近日,郑州获批建设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郑州航空港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入股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河南一柬埔寨一东盟“空中丝绸之路”蓝图初显;河南首列中老(中国一老挝)国际货运列车开行…上述成就心中( )

    ①有利于提升河南国际影响力和开放水平

    ②表明河南开放强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③说明河南省经济社会已实现高质量发展

    ④完全得益于河南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

    A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 . 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C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矛盾
  • 6. (2020九上·交城期中) 漫画《民生工程》反映的信息有(    )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

    ②民生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开发自然资源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②③
  • 7.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     )

    A . 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社会的唯一矛盾 C . 社会的阶级矛盾 D . 最基本的国情
  • 8. (2019·福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等智能家居逐渐成为人们的贴心助手。这反映了(    )
    A .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B . 创新引领国家走向富强 C . 创新促进社会变革 D .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 9. 从“出门穿衣带干粮”到“手机钥匙钱包”,出门必备物品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随着移动支付、指纹解锁等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出门必备清单”也有了新的变化。某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位居人们出门必备物品的第一位,44.2%的受访者觉得出门携带现金的必要性在降低。这些变化表明( )
    A .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B . 科技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C . 手机对人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D . 创新目的是让人有尊严活着
  • 10. 漫画《物尽其用》告诉我们( )

    ①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

    ②创新要注重知识积累

    ③生活中处处有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④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在5G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高清视频,享受VR带来的新体脸,身临其境地参与视频会议、体育赛事直播等活动。这主要说明( )
    A . 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 .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 C .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D . 创新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2. 漫画能够体现的道理有( )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②这些政策的实施彻底消除了贫困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脱贫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3. 如图漫画,教育扶贫全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因为( )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③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4. 为培养学校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某中学开展了科技创新主题实践活动。该中学的做法( )
    A . 说明该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B . 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C . 说明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D . 是增强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 15. (2021九上·海淀期中)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之所以重视发展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 16.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的40年。

    材料二: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相比经济增速,追求“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中国的“稳”“进”“好”,中国好则世界好。

    1. (1) “中国进则世界进,中国好则世界好”说明了什么?
    2. (2) 当代中国经济的腾飞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三个方面)
  •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阅读材料,运用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谈谈“坚持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理由。
    2. (2) 谋未来就要谋创新。我国应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飞速发展,已从桥梁大国跃居桥梁强国之列,特大桥梁上天入地,成为新的“中国奇迹”。

    材料一:经济格局因桥而变

    杭州湾跨海大桥打通了天堑阻隔,让宁波和上海不再隔海相望,让温州、台州、舟山等地离上海更近,让南通、镇江等地到宁波更便捷。一座长桥,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为区域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百姓生活因桥而美

    云南怒江马拉底吊桥通车,村民们告别了悬挂在峭壁上的索道,“再也不用溜索过江了!”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山区省份,一条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跨越崇山峻岭和大河峡谷,成为我国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纽带。

    材料三:产业发展因桥而强

    一座桥的建设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在桥梁建设中每1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带动社会总产值增加接近3亿元;在桥梁建设中,我国锤炼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队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国际市场,踏上世界舞台。

    1. (1) 结合所学,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在桥梁建设事业中创造“中国奇迹”。
    2. (2)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桥梁建设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