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strong>
  • 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指( )
    A . 东汉 B . 东周 C . 东晋 D . 西晋
  • 2. [合肥包河区模拟]前秦苻坚在民心未附之际,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浩浩荡荡南下,结果稍遇挫折前秦军中将士就迅速作鸟兽散,苻坚只得带领残兵逃回北方。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 . 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 . 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C . 南方将士的众志成城 D . 南方将领的精妙谋略
  • 3.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 . 平城文化落后 B .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绸之路始通 B . 北方经济发达 C . 民族交融加强 D . 南北政权分立
  • 5. 《魏晋南北朝史》记载: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这反映了( )
    A . 汉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 . 民族交融推经济文化兴盛 C . 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文化更先进 D . 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更先进
  • 6.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 B . 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 . 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 D .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
    A . 曹魏 B . 前秦 C . 北魏 D . 东晋
  • 8. 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 《秦始皇传》 B . 《汉武帝传》 C . 《北魏孝文帝传》 D . 《汉高祖传》
  • 9.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交融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 10. 某班下课后,黑板上还留有历史老师的如下一些板书内容,据此判断该教师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应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管仲改革的措施 D . 晋文公改革的措施
  • 11. 小文同学想写一篇关于北魏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北魏统一了全国 B . 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 . 平城到洛阳 D . 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二、</strong><strong>判断题</strong>
  • 12.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1) 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关的是战役是赤壁之战。
    2. (2) 439年,西晋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 (3)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三、简答题</strong>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 (1)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 14.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情感体验】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1. (1) 根据材料一,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人贵族联姻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3. (3) 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 (4) 【问题探究】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