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10-11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2分。)
  • 1. 布伦口湖位于我国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上,原为季节性湖泊,环湖周围常年大风肆虐。岸边绵延着多座相对高度百米以上的山丘,因终年被白色细沙覆盖,故名白沙山。为蓄水发电,2012年湖泊被改造为水库。下图示意湖泊及其周边地形。据此完成问题。

    1. (1) 水库修建前,布伦口湖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 . 3~5月 B . 6~8月 C . 9~11月 D . 12~次年2月
    2. (2) 相较于湖面,水库建成后白沙山的相对高度比建成前( )
      A . 整体升高 B . 整体不变 C . 年内季节变化减小 D . 年内季节变化增大
  • 2. 2022年7月1日某时刻,两艘轮船航行在我国东海海域,两艘轮船的船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下图表示此刻轮船的地理位置,轮船向北航行,乙轮船航行速度高于甲。据此完成问题。

    1. (1) 此刻的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 5:00 B . 7:00 C . 17:00 D . 19:00
    2. (2) 2小时后,两艘轮船船员看到的太阳( )
      A . 均位于正东方向 B . 均位于正西方向 C . 高度甲大于乙 D . 高度甲小于乙
  • 3. 北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北坡,中游河段发育了系列古河道,古河道1、2、3分别在距今(以1950年为基准)7471年、7434年、5706年被遗弃。研究发现,图中河道变迁与金塔南山地壳活动和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古河道3沉积物粒径大于古河道2。下图示意古河道变迁。据此完成问题。

    1. (1) 图中甲处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 . “V”形河谷 B . 槽形河谷 C . 洪积扇 D . 三角洲
    2. (2) 推测该区域地壳活动最剧烈的时期是( )
      A . 古河道1遗弃至古河道2遗弃 B . 古河道1形成期间 C . 古河道2遗弃至古河道3遗弃 D . 现代河道形成期间
    3. (3) 与古河道2相比,古河道3河流存在时期气候特征为( )
      A . 冷干 B . 暖干 C . 冷湿 D . 暖湿
  • 4. 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嗯题。

    1. (1) 据图,此时( )
      A . 甲地大风降温 B . 乙地北风劲吹 C . 丙地阴雨连绵 D . 丁地风大浪高
    2. (2) 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浮尘升空的动力来源是( )
      A . 冷锋 B . 反气旋 C . 低压 D . 西北风
  • 5. 洞里萨湖位于湄公河下游平原,其水文特征深受湄公河的影响。图甲示意洞里萨湖主湖区与洪泛区湖水含沙量和湖水多年平均体积的季节变化。图乙示意湄公河流域部分地区及洞里萨湖位置。据此回答问题:

    1. (1) 影响洞里萨湖4月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 湖面风较大、湖泊水位低 B . 湖水流速快、流域降水少 C . 湖水流速慢、湖泊水位低 D . 湖面风较大、流域降水多
    2. (2) 若在湄公河R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将导致洞里萨湖( )
      A .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 水温年际变化减小 C . 洪泛区面积扩大 D . 泥沙淤积总量减少
  • 6. 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完成问题。

    1. (1) 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 )
      A . 3、4月地表较为干燥 B . 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 . 4、5月农业用水较多 D . 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2. (2) 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B . 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 . 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D . 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3. (3) 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 . 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C . 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D . 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 7.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问题。

    1. (1) 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 . 海水流动快 B . 有暖流经过 C . 太阳辐射强 D . 靠近陆地
    2. (2) 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 . 降水少 B . 辐射强 C . 海气温差大 D . 风力强
  • 8. 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森林大火会加速冻土退化。1971年5月,阿拉斯加北部的黑云杉林遭遇重度林火,使当地的植被与冻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下图示意阿拉斯加重度火迹地植被与冻土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问题。

    1. (1) 重度林火后冻土退化加速,原因是( )
      A . 烧毁了地表枯枝落叶,冬季保温作用减弱 B . 产生大量烟尘,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C . 烧毁大量植被,树冠截留积雪的能力下降 D . 植被荫蔽度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2. (2) 草本—低矮灌木最先恢复的原因是( )

      ①草本植被种子传播速度快 ②草灌植被根系浅,易吸收水肥

      ③乔木消失后光照条件改善 ④林木灰烬增加,土质疏松肥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9.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问题。
    1. (1)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 . 整体向北移动 B . 整体向南移动 C . 面积扩大 D . 面积缩小
    2. (2)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 . 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 . 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 . 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 . 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 (3)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 . 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 . 目前基带气温高 C . 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 . 冰期基带气温高
  • 10. 山地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地球上存在许多限制森林分布的天然障碍,如低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7℃以下森林无法生存)、干旱、不利的土壤条件(如盐碱地或湿地)、强风等。下图为“我国山地林线高度等值线(单位:米)图”。据此完成问题。

    1. (1) 在40°N附近,我国东部地区山地林线较西部地区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气温 B . 降水 C . 土壤 D . 强风
    2. (2)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有时某些山地森林还存在下限,下列山地森林存在明显下限的是( )
      A . 武夷山东坡 B . 横断山西坡 C . 秦岭南坡 D . 天山北坡
    3. (3) 导致图中B地成为我国山地林线最高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地势高,冬季受寒潮的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B .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热量条件较好 C .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水热条件较好 D . 地处喜马拉雅山北坡,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
  • 11. 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据此,完成问题。

    1. (1) 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及海岸线的变化趋势是( )
      A . 消融区陆面下降,海平面有所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 B . 消融区陆面不变,海平面有所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 C . 消融区陆面变化高度低于海平面,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D . 消融区陆面变化高度超过海平面,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 (2) 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的水平变化特点是( )
      A . 甲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 B . 乙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 C . 甲站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D . 乙站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 12.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问题。

    1. (1)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 (2)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二、综合题(共4小题,计58分。)
  •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须德海原来是一个深入内陆的海湾。1932年,荷兰筑起长32.5千米、顶部宽近90米、高出海平面7米的拦海大堤,并通过庞大的排水系统排咸纳淡,使原先与北海相通的须德海成为荷兰最大的淡水湖—艾瑟尔湖,其平均水深约5~6米,边界平均水深1~2米。荷兰在湖泊周边继续排水新造陆地(下图),其上建有垦区和城镇。20世纪六七十年代,艾瑟尔湖水质一度变差。

    1. (1) 简述须德海演变成淡水湖的过程。
    2. (2) 目前,艾瑟尔湖湖水仍需排咸纳淡,试推测其盐分来源。
    3. (3) 说出在艾瑟尔湖周边新造陆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4. (4) 分析艾瑟尔湖水质一度变差的原因。
  • 14. (2023高三·漳州模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盆地内分布了大面积的沼泽和草原。若尔盖盆地曾经是一个内流湖,周边水系如贾曲,白河、黑河等皆以古湖泊为终点。欧拉—柯生河段所处区域曾是分水岭,古黄河源头位于分水岭西北侧,欧拉—玛曲河段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古湖泊。随着构造抬升运动,古黄河源头逐渐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致使古湖泊湖水外泄。古湖泊消亡后,若尔盖盆地在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多次来自上游的大洪水事件。根据野外调查,盆地内黄河河岸剖面的下层为典型的古湖相沉积层,上面覆盖的风沙层物质性质与洪水沉积物相近。左图为若尔盖盆地区域示意图,右图为若尔盖盆地黄河某河段河岸剖面示意图。

    1. (1) 分析古黄河源头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的原因。
    2. (2) 说明古湖泊湖水外泄后原古湖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3. (3) 推测黄河河岸剖面风沙层的形成过程。
  •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游学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除少数个人自行出游外,大多数游学活动是由学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当前我国游学人数日益增多,游学市场不断扩大。下图为我国不同城市游学目的地的调查统计。

    说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游学主要目的地的差异,并从一线城市角度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

  •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织女群岛地处挪威海,原生植被以旋果蚊子草为主,植株高80—120cm,生物量多分布于植株上部。当地世世代代的渔民和农民将捕鱼与精细耕作结合,形成半自然的景观。20世纪60年代,织女群岛停止耕作,旋果蚊子草大量繁殖,水土流失逐渐加剧,水鼠猖獗。下图示意织女群岛的位置。

    说明织女群岛停止耕作后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