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任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月...

更新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strong><strong>每题1.5分,共54分</strong><strong>)</strong>
  • 1. 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   )
    A . 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 B . 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 C . 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D . 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 2.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 . 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 . 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 . 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 . 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 3.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
    A . 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 . 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 . 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 . 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 4. 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 )
    A . 古代希腊崇尚家庭观念 B . 城邦体制影响社会文化 C . 雕塑艺术体现人文精神 D . 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突出
  • 5. 在罗马人看来,体育竞技运动是赢得声誉、展示勇敢的活动。罗马法承袭了希腊法中体育伤害免责的传统,特别将公开举行的摔跤、混斗、拳击这三种危险比赛出现的伤害规定为免责。这说明罗马法( )
    A . 彰显了同态复仇的原始落后性 B . 以古希腊民主制度为法律保障 C . 蕴涵人文关怀和体育竞技精神 D . 对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缺乏限制
  • 6. (2022高二上·福安月考)   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 . 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 . 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 . 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 7.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 .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 . 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 . 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激化
  • 8. 1914 年 5 月,民国政府《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之布告》中提出:“夫国家处开创之时,当多难 之际,与其以挽救之责,委之于人民,委之于议会,其收效缓而难,不如得一强有力之政府以挽 回之,其收效速而易。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也。”上述布告( )
    A . 有利于凝聚爱国救亡力量 B . 为袁世凯专制集权辩护 C . 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D . 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 9. (2021高二下·洮南期末) 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 .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 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C . 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 D . 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 
  • 10. (2021高二上·顺德期中)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 . 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 . 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 . 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 . 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 11. 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
    A . 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 .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 .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 . 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 12. 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表明了( )
    A . 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 . 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 C . 社会变迁影响人才需求的变化 D . 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
  • 13.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1935年12月该政权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不久又改“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1936年8月,中共中央致信国民党中央,提出“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 )
    A . 进一步详细阐释了中共主张 B .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 表明国共第二次合作已达成 D . 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 14. 美国学者艾伦·沃森在评价近代西方某国的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在整个大陆法系的历史中,它诞生的深远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的问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整个大陆法系都因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该学者评价的法律文献( )
    A . 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B . 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影响较大 C . 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 D . 极力排斥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
  • 15. 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 . 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 . 中外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 . 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 . 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 16. (2021高二下·萨尔图期末)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 . 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 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 . 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 . 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 17. (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 . 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 . 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 . 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 . 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 18. 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士族大姓,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反映当时( )
    A . 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 B .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重门门第 C . 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未受到冲击 D . 婚姻观念的日趋世俗化、功利化
  • 19. (2020高一下·甘肃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 . 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 20. 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 .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 .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 . 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 . 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 21.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 . 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 . 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 . 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 . 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 22. 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
    A . 奠定了近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B . 解决了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C . 决定了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D . 为以后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 23.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
    A . 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 .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 . 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 . 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 24.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 )
    A . 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 B . 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 C . 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 D . 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
  • 25. 通过三级会议,法国国王吸收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1484年,查理八世召开三级会议宣布:他有权不经三级会议批准而每年征收附加税。这说明三级会议( )
    A . 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B . 改变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的局面 C . 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 . 加剧了国王与封建领主的矛盾
  • 26.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戊戌变法哪方面的意义(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引领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 27. 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对官吏的考核一直混杂在普通的行政活动中,到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 B . 重视考核程序的规范化 C . 考核的过程注重公平公正 D . 官吏考核的逐渐专业化
  • 28. 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选拔公职人员;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职人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这些规定( )
    A . 严重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B .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 . 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D .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 29. (2022高二上·杭州期中) 《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 .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 . 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 . 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 .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 30.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提出:国王擅自使用的法律赦免权、法律中止权为非法的权力;1701年《王位继承法》则明确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一直任职,法官只有在议会两院的请求下才能罢免。”这些规定( )
    A . 有利于保障法院的司法独立 B . 大大减少了民众的基本权利 C . 反映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D . 表明法院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 31.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些史实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B . 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C . 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D . 对外交往以欧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 32. 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文献。这些文献( )

    A . 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 B .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C . 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D . 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不断努力
  • 33. (2021高二上·滁州月考)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和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
    A . 产业结构体系日益完善 B .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C .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D .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突破
  • 34. (2021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 757 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
    A . 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 . 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 . 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 . 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 35. (2021高二上·海口月考) 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 . 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 . 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 . 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 .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36.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   )
    A .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B . 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 .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D . 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正式形成
二、非选择题(37题21分,38题12分,39题13分,共46分。)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亲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刑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展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 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杭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据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法治观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不同。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治观的认识。
  •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宏观可分为制度性调整和战争方式调整两大手段,而且都是以王朝为主体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为主要方式。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

    ——摘编自魏国红 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 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乡村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