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2课 汉武帝...

历史考试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 . 统一文字 B . 焚书坑儒 C . 张骞通西域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B .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
  • 3.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 )
    A . 镇压诸侯谋反 B . 监察郡县官吏 C . 掌管军政大权 D . 分割郡县权力
  • 4. 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 . 通过改造儒学来维系统治 B . 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 . 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 . 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 5. 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 )
    A . 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B . 太学规模的扩大 C . 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D . 大一统局面形成
  • 6. 汉武帝曾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向他提出这项建议的大臣是( )
    A . 董仲舒 B . 主父偃 C . 卫青 D . 晁错
  • 7.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对汉武帝设立的太学的描述: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充当,太学中出了这些正式弟子外,还有不受名额限制的旁听生,要求较之正式弟子低,由郡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充当。综上可知太学的入学资格主要是( )
    A . 要出身于官宦世家 B . 只看年龄、相貌和身材 C . 对德行的要求 D . 对经济条件有严格限制
二、填空题
三、材料分析题
  • 1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进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原文大意: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都是皇帝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东海,北边过了大夏,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什么事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2) 你从材料二中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