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精准教学阶段性...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 基础(19分)
  • 1. 基础

    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意思是说,这自然界中的江山风月,一草一木,懂得欣赏的,便是它的主人。

    济南的冬天,从chéng①______清的河水一路往上,一直到天空,都是蓝汪汪的,整个的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是老舍先生欣赏的自然。

    北海的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洁,紫红色的热烈而深沉,在秋风中泼泼洒洒,开得làn②______漫,这是对史铁生意义非凡的景象。

    百草园里不光有碧绿的菜qí③______,光滑的石 井栏,高大的皂英树,更有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黃蜂,轻jié④______的叫天子,这一切,都让多年后的鲁迅依然念念不忘。

    登临碣石山的曹操看到,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水波荡漾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更加神奇壮观:“⑤______,⑥______”。(曹操《观沧海》)

    客行江上的王湾看到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然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不禁吟出了“⑦______,⑧______”的句子。(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景象,使得受降城的那个夜晚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⑨______,⑩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冬日里漫天的大雪令谢太傅拋下繁忙的公务,聚集起家人“讲论文义”。当晚辈们用“撒盐空中差可⑪______”和“未若柳絮⑫______风起”两个比喻巧妙回答了“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个问题时,也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雪花飘飞的美,领悟到了什么是文学的审美特征。

    1. (1) 阅读上面语段,根据拼音在①-④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阅读上面语段,完成⑤-⑩处的古诗文名句填空。
    3. (3) 解释⑪⑫两处的加点文言词汇。
  • 2. 品读下面短诗,完成对话。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语:这首小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不管是天真活泼的牧童,还是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都令人神往啊。

    小文:是的。头两句中“”和“”两个字,将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语:是啊,我也喜欢这首诗里的动词运用。后两句中读到“闭”和“立”两字,我仿佛眼前就看到这个牧童 (用自己的话描述动作或神态)的样子,真是一个机警可爱的孩子啊。

  • 3. 下列文学常识与文本解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 . 古今中外诗文名篇中有大量与交友有关的名句、故事。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 C . 孙犁创作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主要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 D . 沈从文将湘西的历史与现实,自己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都编织进散文集《湘行散记》里,构成了一首深沉奇丽的乐曲。
二、阅读(38分)
  • 4. 现代文阅读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已。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1. (1) 仔细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结构导图。

      忆周君

      印象

      个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很聪明

      H认真做笔记,但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想不起送照片的事

    2. (2) 请参考示例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

      分析:“据说"表示不确定,藤野先生与鲁迅身处异国,只能通过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的状态,体现了藤野先生严谨的品质。

      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

      分析:

    3. (3) 除了文中提到的帮周君添改笔记,凭你阅读《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一篇的经验,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还有什么典型的事件?请至少写出两件。
    4. (4) 文中藤野先生说被鲁迅尊为“唯一的恩师”,觉得“不可思议”。请你结合本文和《藤野先生》的相关内容,说说鲁迅将藤野先生视为“唯一的恩师”的理由。
    5. (5) 从本文来看,作者藤野先生的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行文之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 文言文阅读

    颜回不愿仕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③郭,外城。④丘,即孔子。⑤怍,惭愧。

    1. (1) 参考表格中的提示,完成文言词语解释。

      方法

      依据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公欣曰《咏雪》)

      变容

      语境推测法

      足以自娱

      琴足以自娱

      查找工具书

      胡:①兽颈下的肉②长寿 ③什么、为什么④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不仕乎

    2.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2处。

      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3. (3) 阅读上文,补全下列对话。

      小语:颜回是孔子最看重的学生,从这篇短文来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小文:从“善哉,回之意"来看,我觉得是孔子对于颜回 (用自己的话填写)而不愿出来做官的做法非常的赞赏。

      小语:是的,颜回这个人真是 (填特点)啊。课文《<论语>十二章》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也正体现了他这样的特点。

      小文:另外,我觉得赞赏弟子这样的特点,也正体现了孔子自己这样的志趣,就像《<论语>十二章》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所展现的。

  • 6. 阅读

    父亲的教育

    王培国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我的家乡甘肃永靖三塬一带,属温带半干旱、偏旱气候类型,终年雨水稀少。生长的树木,多为耐旱性的柳树、榆树和杨树。果树,则多桃、李、杏,还有苹果树。

    农民对树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a天地之大,人是浮萍,栽种一棵棵树在大地上,种树的人似乎也将自己的根稳稳实实地扎进了土地。我的父亲尤爱树木,种田之余,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用于栽种果树,人到中年时,便拥有了一座巨大的果园,里面的果树少说也有四五十棵,杏、李、苹果、桃子……春天,满园芳菲,夏秋两季,浓荫蔽日,果实累累,人进到里面,若不留神注意,一准会被垂下枝头的果实撞晕脑袋。时光荏苒,果园里的果实踩着节气的节拍次第成熟,麦黄时节,杏子黄熟,一转眼,满园桃子又悄悄红透了脸庞,而后,又有伏梨、鸭梨陆续成熟。b待到秋后,白露而至,秋叶开始凋零,我们将红透的苹果请下树枝,藏进窖里,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父亲的果园,面积将近两亩。四面夯了一人高的土墙,唯西南角留一扇小门,一年四季敞开,随便人出入。然而,有人偏偏放着这扇门不走,越墙“作鬼”。有一次,母亲撞见了,跟我们说,谁谁谁,又进了我们家的果园,那棵新嫁接的桃树,桃子又少了一半。从此,那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心生隔膜。儿时的记忆当中有一件小事意味深长,一回,我刚走进果园的小门,就听到父亲从身后唤了一声我的小名,我回头,父亲问我你怎么没有去吃饭呢?不是刚吃过吗?我觉得父亲问得莫名其妙,便扭头继续往果园里面走,走到一棵大树下,只听“扑通”一声,一棵苹果树后面,有人跳出了我们家的果园墙……

    父亲是个极慷慨的人,果子红了,他会喊来村里人一起品尝。一拨一拨,几乎走过我家门口的人,都会收到邀请。我们不懂父亲此时为何那么开心。满园多如繁星的果实,不与人分享,生活还有啥意思呢?但是村里也有人不会这么想,宁肯吃不完的果子在树下烂成泥,也休想别人吃。果树是自己种的,心思是自己费的,别人凭啥来捡便宜呢。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父亲不理会别人的吝啬,也不动摇自己的慷慨大方,对于沸沸议论,他总是一笑置之。

    那些年,我们家门口的那棵杏树长得尤其茂盛,渐渐地将树枝伸向了邻居家的房顶。待到杏子熟了,若是我们眼馋爬到邻居家的房顶去采摘,会被父亲毫不客气地拦住。他说,杏树越过了人家院墙,那边的杏子就是人家的了,我们是不能动的。可是,邻居李奶奶家的孩子也被看管得很严,虽然眼馋得要命,也不敢随便上房偷摘杏子吃,于是,满树枝的杏子长到最后,像金疙瘩一样落满屋顶,又从屋顶上滚落进他们的小院。李奶奶见我,满脸皱纹的脸庞笑容若菊,笑说,“哎呀,事成(我的乳名)小哥,今天我们又有口福了,比蜜还要甜的杏子一定是你隔墙扔给我们的吧……”

    果子红了,空气中又似乎增添了许多甜蜜、幸福的气味。

    (选自《散文选刊》2022第4期)

    1. (1) 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的果园里果子熟了以后,他做过哪些事?
    2. (2) 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a天地之大,人是浮萍,栽种一棵棵树在大地上,种树的人似乎也将自己的根稳稳实实地扎进了土地。

      b待到秋后,白露而至,秋叶开始凋零,我们将红透的苹果请下树枝,藏进窖里,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3. (3) 请用重音(·)和停(^)连(^)符号标注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脚本,说明语气、语调、语速等,并解说理由。

      小贴士:语气-疑问、感叹、赞叹、惊讶、优伤、难过、悲痛、感动等;

      语调一高昂、低沉、平淡等;语速一快、慢等。

      哎呀,事成(我的乳名)小哥,今天我们又有口福了,比蜜还要甜的杏子一定是你隔墙扔给我们的吧……

    4. (4) 文章写的是父亲和他的果园,题目为什么叫《父亲的教育》?
三、写作题(40分)
  • 7. 按要求写作。

    上文中,父亲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孩子,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名著里,藤野先生因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公正无私地对待异国学生,而让鲁迅永远铭记,阿长因为一套《山海经》,因为一份对孩子的关爱,让鲁迅感激、怀念;课本上,安妮·莎莉文老师则用耐心的引导,“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曾有个人,深切地影响过你?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真实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