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暑期验收...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读下列商朝官制示意表,由此可知                                                                                                                                                    

    商王

    内服官

    外服官

    政务性职官,如尹、百姓等

    事务性职官,如牧、多工等

    宗教文化类职官,如卜、巫等

    军事性职官,如师长、多马等

    宫廷内职官,如宰、寝等

    邦伯

    A . 商朝已经具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 . 最高统治者商王实现了专制集权 C . 商朝时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D . 外服官所辖之地由商王直接控制
  • 2. (2023高一下·西安期末)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常常出现“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或“内轻外重、干弱 枝强”的现象。以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或机构设置中,不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 )
    A . 周初分封制 B . 秦朝郡县制 C . 东汉晚期州刺史 D . 唐朝晚期节度使
  • 3.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对话,箕子陈述“天地之大法”,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西周时期,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西周政治( )
    A . 神权色彩浓厚 B . 具有贵族民主性质 C . 等级秩序森严 D . 体现家国一体格局
  • 4.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
    A . 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 B .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 . 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 D . 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 5. “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 ,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 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 。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 ,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 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 . 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 . 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 .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6. (2023·普宁二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   )
    A . 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 . 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 . 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 . 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
  • 7. 明《读史方舆纪要序》∶“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
    A . 说法一

    秦朝推行郡县制,这一地区隶属于陇西郡

    B . 说法二

    为巩固阴山南麓,西汉在此设立河西四郡

    C . 说法三

    11世纪民族政权并立,此地多为西夏控制

    D . 说法四

    此地为农牧对抗、清朝经略边疆的主战场

  • 8. (2022高二上·鞍山月考) 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
    A . 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 B . 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 C . 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 D . 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
  • 9. (2022·济南模拟) 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 . 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 . 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 C . 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 D . 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 10. (2023高二下·温州期末)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 . 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B . 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 C . 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 D . 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 11. 下面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该令状表明当时( )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A . 英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 B .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 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D . 议会维护国王与贵族利益
  • 12. (2022·模拟)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 . 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 . 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 . 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 . 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 13.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提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实践表明,实行“三三制”( )
    A . 容易导致党丧失领导权 B . 遵循中国历史前人经验 C . 削弱了边区的政权建设 D . 加强并改善了党的领导
  • 14.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 . 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 .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 . 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 .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15. 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
    A .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 .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C .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16. 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到:“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 . 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 . 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 . 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 . 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民调多为学校、民办报刊及社会团体举办。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先后举办多次民意测验,通过各种方式动员、规范并指导民调,并将其纳入国民党“党化教育”范畴。1929年3月举办的“总理纪念周”民意测验,其部分题目及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题目

    选项

    统计

    党部分析的结论

    你信仰三民主义吗?

    信仰

    75%

    前者已知三民主义已深入人心,筑成强固之基础;后者通知我国对于三民主义之宣传,尚未普遍的努力。此后关于主义之宣传与训练,更宜特别注意。

    怀疑与观望

    25%

    你觉得中国国民党好吗?

    60%

    可知本党虽已得多数民众之称许,但党的分子或行动上必尚有不满人意之处。凡我同志,自宜凛然戒惧,严守纪律,以聚民望。

    认可,但亟需整改

    30%

    不好

    10%

    同年,北京大学在31周年校庆之际,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回收总票数571票),数据显示“最适宜于中国的主义是什么主义”,回答三民主义的179票,占31.3%;“现在的思想家你最崇拜的是哪一个”,答案排列第一、二的是陈独秀和胡适;“(国民)革命军与军阀有没有区别”,回答“没有区别”的107人,认为革命军安民救国、军阀扰民亡国的148人。

    ——据杨勉、杨天宏《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民意调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民意调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