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

更新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390年,明太祖给户部下令:“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这反映出明初海禁旨在(   )
    A . 延续前代传统 B . 防止中国物品流往海外 C . 限制中外交往 D . 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 2. 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
    A . 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 .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 . 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 . 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 3. 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   )
    A . 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 . 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 C . 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D . 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
  • 4. 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
    A . 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B . 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 . 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D . 其政治意义小于经济意义
  • 5. 明朝万历年间,神宗有意立宠爱的郑皇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朝廷大多大臣按照祖制拥戴皇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进行了长达15年购“国本之争”,最终皇长子被册封为太子。这反映出当时(   )
    A . 皇权受到内阁威胁 B . 文官集团制约皇权 C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君权相权冲突加剧
  • 6. 明成祖朱棣反对建文帝“削藩”,起兵夺取政权。明代人在记述朱棣攻入应天的场景时说:“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之焚。"这一记述(   )
    A . 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场景 B . 反映了历史记述的客观性 C . 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D . 否定了兵变夺权的合法性
  • 7. 下表为郑和下西洋促成的中外交流情况表。据此可知,明朝(   )                                                                                                                                                                                                 

    出使国家

    输出

    带回

     

    占城

    制造豆腐、铸钱技术、建屋技术

       

    暹罗

    种植小麦、开垦梯田、使用海盐

    暹米、紫檀木等

    爪哇及旧港

    建屋技术、耕种技术

    胡椒、苏木、槟榔、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锡兰和印度

    种茶技术、纺织技术、刮痧之法

    佛教艺术、音乐等

    A . 农耕经济发达 B . 朝贡贸易获利丰厚 C . 民间贸易繁荣 D .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 8. 明末,荷兰派遣战船人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 . 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 . 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 D . 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 9. 下表《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                                                                                                                                                                                                                                                         

    省份

    1393年

    1542年

    人口增减数

    增减比%

    北直隶

    l926595

    4568259

    2641664

    137.1

    山东

    5255876

    7187202

    2462326

    46.8

    福建

    3916569

    2111027

    -1805779

    -46.1

    广东

    3007932

    2052343

    -995589

    -31.8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A . 南方经济衰退明显 B . 地方管理存在缺陷 C . 南方人口大量外迁 D . 北方仍是经济重心
  • 10. 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 . 宦官掌握决策权 B . 内阁逐渐失去控制 C . 司礼监权力膨胀 D . 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 11.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 . 政府重视海防 B . 农民起义不断 C . 西方侵略开始 D . 地方制度异变
  • 12. 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
    A . 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 . 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C .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 . 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 13.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 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14. 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   )

    A . 完善地方治理以提高效能 B . 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 C . 坚持民族平等以实现一统 D . 安抚知识分子以维护道统
  • 15.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 16.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
    A .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 . 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 . 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 . 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 17. 明代将行省的职权一分为三,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财税、赋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狱、监察;都指挥使掌军政。它效仿了( )
    A . 汉代的地方体制 B . 唐代的地方体制 C . 宋代的地方体制 D . 元代的地方体制
  • 18. 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设立( )
    A . 体现了制约皇权的政治意图 B . 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 C . 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 . 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
二、非选择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何考量?

    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材料二  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明】张萱《西园闻见录》

    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式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分析说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

  • 2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有一种臆想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明朝试图超过元朝在海外的经营,也想要像西班牙王室鼓励哥伦布航海那样,做出新发现。……明朝的永乐帝在登基之前负责防卫北方,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便利防守北部边疆,所以他对北方的威胁始终耿耿于怀。朱棣可能是想派遣使者与西边的帖木儿汗国联络,希望跟帖木儿汗国互通声气,包抄瓦剌蒙古的势力。首先,郑和航海之前永乐皇帝的诏书中就特别提到“今遣太监郑和往西域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入口)等国公干”。他没有提到东非、印度、苏门答腊之类的地方,所以郑和七次航海,每一次都到位于波斯湾东南的忽鲁谟斯。其次,郑和手下有一个叫马欢的宁波穆斯林,回国后写了《瀛涯胜览》,他有一首诗:“忽鲁漠斯近海傍。大宛米息(埃及)通行商。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忽鲁谟斯是由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第一个海港,所以说它是“近海傍”。明初大宛是帖木儿汗国的心脏地区,距离蒙古盘踞的新疆非常近。

    ——摘编自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