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19《怀疑与学问》...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nàn) 步(zhǒu) 顾刚(xié) B . (rǔ) 思(suǒ) 腐草为(yíng) C . 师(shú) 如(pì) 不打扣(zhé) D . (chá) 从(máng) 辨伪去(wǎng)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停滞 营改增 来势汹汹 三皇五帝 B . 懒惰 获得感 荒草萋萋 顾名思义 C . 锻炼 新常态 鸦雀无声 变幻莫测 D . 辩论 地条钢 默守成规 味同嚼腊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 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谣言,也不攻自破 C .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 , 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 .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要求学校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B . 截至10月12日晚,《长津湖》累计票房达到约43亿元左右,成为2021年电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票房冠军。 C . 如果一个人有怀疑精神,有刨根问底的习惯,那么,他的思维便具有创造力和活力。 D .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 5.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 . ②③⑤④① B . ③②⑤④① C . ③②①⑤④ D . ③⑤②④①
  • 6.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 . “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 . “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 .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二、字词书写
  • 7. 给加点的字注音。

      步 懒

     大 停 虚

  • 8.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做学问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需要学思结合的质疑精神;必须不被表面的现象kuāng()骗;任何虚wàng()的口号都是懒惰者的dùn()词。

三、填空题
四、语言表达
  • 11.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五、综合性学习</span>
  • 12.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1) 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 (2) 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六、现代文阅读
  • 13. (2022·衡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 . “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 . 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 . 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2)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 . 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 (3) 请分析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4) 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 (4)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