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19《怀疑与学问》...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
    A . 譬如在国(nán)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 . 因怀疑而思(suǒ),因思索而辩别是非。 C .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zhé)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D .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dài),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 . 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C .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都墨守成规 , 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书”原指《尚书》。 B . 据《史记》,五帝指伏羲、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C .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古史辨》等。 D .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孔子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 B . 本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文化”的概念比“学术”大。
  • 5. 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问题。
    1. (1) 按要求理解句子。

      ①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段文字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2. (2) 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培养怀疑精神。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 . “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 . 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 . 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2)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 . 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 (3) 请分析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4) 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7. 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理解:

  • 8.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一次,一位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不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到的不知的部分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