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 , 对职业不敬,便是xiè渎职业之神圣。毕淑敏也认为要想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不要轻了事业的作用。读《论教养》,我们认识到:优雅的风度,不是jiǎo揉造作,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wù rú qù B . wù rū qù C . wù rú xū D . wù rū xū
    2.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iè渎 jiǎo揉造作

  • 2. 开学后,小明有很多感受,他写下这样一段话,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____

    初三开学后,整个年级学习氛围浓厚,当“双减”政策和初三节奏碰撞在一起,自我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同学们在教室里①地学习,下课后围在一起争论题目,他们的探究精神让我②。同学们两年来③的努力与付出,让我领悟到,其实“双减”政策下,虽然减去过多的作业,但多出来的时间,更要学会自己合理安排,多找老师面批,多找同学讨论,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好初三的节奏。

    A . ①孜孜不倦②自惭形秽③持之以恒 B . ①置之不理②不足为据③行之有效 C . ①置之不理②自惭形秽③行之有效 D . ①孜孜不倦②不足为据③持之以恒
  • 3. 古诗文默写
    1. (1) 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 (3) 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4. (4)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 (5)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6)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 (7) 俗子胸襟谁识我?。(秋瑾《满江红》)
    8. (8) 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4.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①这初心,便是这时代的火炬,引领我们继续奋斗、砥砺向前。

    ②征途已至新起点,不负韶华再出发。

    ③请记住,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我们实现收官之年目标任务的决心从未改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从未改变,

    ④这决心,正如攻坚利剑,敦促我们敢打必胜、所向被靡。

    ⑤请记住,不论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烽火硝烟里,还是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惊涛骇浪中,我们都要秉持永恒的初心,

    A . ①④②⑤③ B . ③⑤①④② C . ②⑤①③④ D . ②④⑤①③
  • 5. 班级要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活动一】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 (2) 【活动二】作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两则材料出自鲁迅的《故乡》,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关人物。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 (3) 【活动三】班级拟编辑一份“水浒人物谈”专题手抄报,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写出两个栏目名称。
    4. (4) 【活动四】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你在倾听后,委婉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
    5. (5) 【活动五】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最具反抗精神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6. 阅读《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回答问题。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线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1.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2)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 (3) 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①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②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 (4) 平时你接受的教育可能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选文中却说可以在生活时间里渗透思维时间,你赞同选文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 7. 阅读《谁的微信》,回答问题。

    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②“老爸,下班了?”

    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您和老妈还好吗?”

    ④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⑤“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⑥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⑦老高有些茫然。

    ⑧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⑨老高懵了。

    ⑩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⑪“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⑫“当然是现在啦。”“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好。你什么时候下班?”“十二点。”

    ⑬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⑭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⑮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⑯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⑰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⑱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⑲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⑳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㉑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㉒“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㉔“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㉕“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1. (1)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B . 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C . 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D . 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2. (2) 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②→③→冷静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 (4) 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5. (5) 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 8.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

      ②蹴尔而与之

      ③所识穷乏者我与?

      ④是亦不可以

    2. (2) 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 (3)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 (4) 对于如何践行“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保持本心。墨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选自《墨子·耕柱》)

      【注释】①实壤:充填泥土。②欣:同“掀”,向上递土。

  • 9. 阅读《无题》,回答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1)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尤其痛苦,“百花残”渲染凄婉忧伤的氛围。 B . 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笔法曲折。 C . “蓬山”“青鸟传信”两个典故寄托诗人的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D . 这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2. (2)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作文(50分)
  • 10. 校报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少年”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校报投稿。
    ⑴请以“我愿做的少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最近非常流行的歌曲《少年》,唱出了很多初三学子的心声。回首挑灯夜战的岁月、奋勇拼搏的年华、突破自我的瞬间……都是“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的难忘少年时光,这些时光让人回味、思考、感悟。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