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更新时间:2023-08-25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 单选题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zuó)   谷(bǐ)   像(xiù)   桑(shèn) B . (wā)鼎(fèi)   蝉(tuì)竹(shāi) C . (bó)   学(bó)   脑(suí)   赏(jiàn) D . 食(mì)   宿儒(sù)   缠(luò)   博(yuān)
  • 2.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家乡如今田园荒芜 , 我心里隐隐作痛。 B . 她总喜欢和别人比品牌、比档次,这种攀比心理把她害得很苦。 C . 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D . 登高远望,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 3. (2016·枣庄)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 .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 .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 . 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 4. (2014·天津) 下面情境中,小晨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晨和小鹏约好周末一同去科技馆参观。小晨去小鹏家找他,小鹏的奶奶开了门。

    A . 我要找一下小鹏,我和他去科技馆参观 B . 您是谁啊?小鹏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 . 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晨,我和小鹏约好去科技馆,他在家吗? D . 您好!我想找小鹏去科技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 5.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 . 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 . 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 . 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 . 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 6.  下列对文中“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说明农村当时还很落后。 B . 寄托着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那是作者生活历练后的结果。 C . 为了表现百草园里藏有赤练蛇的事实,这具有暗示性意义。 D .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二、语言表达
  • 7. 综合性学习。

    盐海中学开展“走近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观看科技成果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在第一展厅,显示屏上有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人民日报5月20日电 浪潮集团日前发布全新人工智能一体化系统“浪潮元脑”。该系统既包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深度学习框架与工具等产品,具有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系统优化服务等能力,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创新支撑,加速产业人工智能化进程。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表示,“浪潮元脑”的发布,标志着浪潮人工智能战略的再度升级,实现了从“能力构建”到“能力输出”。

    2. (2) 来到第二展厅,同学们看到一张有关甲、乙两家科技公司的研发经费统计图,请你根据此图写出两点结论。
    3. (3) 进入第三展厅,同学们看到一组展示中国科技进步成果的实物模型。大家探究发现,模型的命名都很有特色,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其命名的深意。

      登月探测器——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北斗

      选择:(填序号),命名的深意: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月是故乡明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②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③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⑥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⑦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 (1) 作者在第三、四自然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写出来。
    2.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来答)
    3. (3) 从第四自然段中摘抄与第六自然段划横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 (4) “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大王庙

    杨绛

    那年秋天, 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

    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最爱打脑袋。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儿拈得“贼”,拔脚就跑。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我急得说:“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我说:“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贼,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又有人说:“你要给人捉出来,就得挨打了。”

    我告诉她们:“贼得趁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给捉住。”

    她们说:“女孩子家不兴得‘逃快快’。逃呀,追呀是‘男老小’的事。”

    大庙东院是“女生间”,里面有个马桶。女生在里面踢毽子。可是我只会跳绳、拍皮球,不会踢毽子,也不喜欢闷在又狭又小的“女生间”里玩。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我不懂什么叫“钝”。经她们七张八嘴地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多年后我读了些古书,才知道“钝”就是遭难当灾的意思。

    女生间朝西。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那年我虚岁九岁。我有一两个十岁左右的朋友,并不很要好。和我同座的是班上最大的女生,十五岁。她是女生的头儿。女生中间出了什么纠纷,如吵架之类,都听她说了算。小女孩子都送她东西,讨她的好。一次,有个女孩子送她两只刚出炉的烤白薯。正打上课铃,她已来不及吃。我和她的课桌在末排,离老师最远。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我替她捏着一把汗直看她吃完。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 。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一个最大的男生站在前面喊口令,喊的不知什么话,弯着舌头,每个字都带个“儿”。后来我由“七儿”“八儿”悟出他喊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弯舌头又带个“儿”,算是官话或国语的。有一节体操是揉肚子,九岁、十岁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地笑,停手不做。我傻里傻气照做,她们都笑我。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1.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在大王庙上学的哪些难忘的事?
    2. (2)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请任选一例赏析。
    3. (3)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文中的孙先生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有何异同?请分别列举一点。
    5. (5) 你如何看待学生拜画像要“钝”死老师一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