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打破房子的墙壁,强行进入住宅偷窃,偷窃者必须在那个洞前处以死刑和埋葬;如果有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这些规定表明该法典( )
    A . 强调对阶级间矛盾的调和 B .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 遵循同态复仇的法律原则 D . 维护了全体民众的利益
  • 2. 下表是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一些基本介绍。据此可知(    )
      文明拓展方式 国家组织形式 政治体制
    古希腊 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断的城邦 城邦制,小国寡民,各邦自治 君主制、借主制、黄族制、民主制
    A . 大规模海外殖民造成各邦国小民寡 B . 古代希腊城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 C . 子邦与母邦是宗主与殖民地的关系 D . 全体居民被授予法律规定的公民权
  • 3. 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量的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学者、医生纷纷涌入阿富汗、印度等这些东方城市,把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希腊文化和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介绍给了当地人们,而东方的风格传统也日益渗进了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中。据此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 )
    A .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 旨在传播古希腊文化 C . 凿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D . 导致东方文明的衰落
  • 4. 教皇英诺森三世认为,教皇是耶稣的代理人,其权力接受于上帝,皇帝和君主都应臣属于教皇,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教皇的这一观点折射出,中世纪的西欧( )
    A . 封建等级制度十分地森严 B . 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C . 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D . 教权和王权相互依存
  • 5. 公元646年1月1日,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由此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展开,这场变革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该变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 .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 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C .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 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 6. 印加人通过建造梯田(如图)来弥补山区干旱少地的自然环境,结构坚固的梯田既可阻挡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还可以防止山体滑坡等灾害。由此可知,印加人( )

    A . 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B .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 C . 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D . 主要从事集体耕作
  • 7. 纽芬兰意为“新发现的大陆”, 1497年为英国卡伯特父子所发现; 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循着麦哲伦的航线出发前往南大西洋,发现了合恩角和德雷克海峡。据此可知( )
    A .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直接联系 B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 . 英国已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得了优势 D . 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人类的视野
  • 8.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讲到,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去。造成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 . 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 C . 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 D . 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
  • 9. 下图所示为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著名画作。这反映出( )

    A . 人文主义者坚持以神为中心 B . 文艺复兴推动了基督教神学发展 C . 近代人文思想带有神学印迹 D . 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的积极推崇
  • 10. 有学者说:“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用科学的规律和语言,圆满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从太阳系和茫茫太空中排除了上帝的干预,即星体依靠本身的动量,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在那里不息地运动。”该学者的这一言论旨在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
    A . 推动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改变 B .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C . 拉开了近现代实验科学的序幕 D . 动摇了宗教上帝创世说的根基
  • 11.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执政时期(1760~ 1820年),国王仍保有个人选择大臣的权力。一些比较重要的国家职务、教会职务和军事职务的任命仍集中于国王及其亲信手中。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 国王仍处于权力中心地位 B . 光荣革命成果遭到了侵蚀 C . 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弱小 D . 代议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 12. 工业革命后,妇女走出了家庭,进入工厂开展每天长达15~16小时的工作,儿童也进入了矿井内工作。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 保护了妇女和儿童的经济权益 B . 摧毁了英国的传统手工业 C . 加剧了对弱势群体的劳动剥削 D . 扩大了底层人民就业机会
  • 13.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商人手中空闲的资本全部运用于工业生产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还加快了企业之间的更新速度。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垄断组织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 资本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无序竞争 C . 工业革命引发了自由放任思想的兴起 D . 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14. 习近平曾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言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
    A . 基本原理的不断变化 B .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 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 D . 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 15. 19世纪中期,处于法国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葡萄和花生成为它们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的葡萄和花生通常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香皂、油脂等,最后销往世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法国殖民地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 B . 殖民统治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C . 殖民地国家逐渐沦为了原材料产地 D . 当时世界已连成为一个整体
  •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05 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了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国家;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些革命和斗争的发生( )
    A . 体现了亚洲国家全民族抗争的特点 B . 推动了亚洲国家的历史进步 C . 致使亚洲国家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 D . 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17. 下表是二战前世界主要强国加入和退出(被开除)国联的时间。由此可推知,国联(   )
    国家 加入时间 退出/被开除时间
    美国
    英国 1920年
    法国 1920年
    日本 1920年 1933年
    意大利 1920年 1937年
    德国 1926年 1933年
    苏联 1934年 1939年
    A . 是英法对抗美国的工具 B . 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C . 难以有效解决国际争端 D . 姑息纵容法西斯国家
  • 18. 有学者认为:“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该学者观点可用于说明( )
    A . 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B . 苏俄进一步巩固政权建设 C . 俄国民众对沙皇的痛恨 D . 二月革命实现了既定目标
  • 19.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推行“新政”,并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控,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走向复兴。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
    A . 根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 . 使美国的民主制度遭到了冲击 C .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D . 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 20. 下图是漫画家丁聪于1950年创作的漫画《麦克阿瑟的魔术》。该漫画( )

    A . 反映了日本对冷战的态度发生转变 B . 旨在讽刺美国践行“杜鲁门主义” C . 标志着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彻底失败 D . 折射出当时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
  • 21. 下图是1995年和2019年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四国社会支出占本国GDP的百分比。这一变化( )

    A . 表明政府社会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加强 B . 反映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 C . 旨在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 D .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 22. 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撰文,要求苏联理论界响应勃列日涅夫的号召,转向研究“发达社会主义”,并说:“苏联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研究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科学地论证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进人共产主义的途径和方法。”这反映出当时( )
    A . 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 . 苏联经济改革出现停滞 C . 个人崇拜之风已死灰复燃 D . 国家建设方面急于求成
  • 23. '下图反映的是1990~2010年全球部分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变化情况。由此可推知,当今( )

    A . 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 . 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发展 C .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形成 D . 经济发展呈现无序化状态
  • 24. 二战后,美国文化产品大量输出西方诸国,就连号称欧洲电影“最可靠的碉堡”的法国也被美国影视逐渐蚕食。至20世纪90年代,法国人惊叹道:“电影院演的是好莱坞影片,电视台播的是美国连续剧,电台放的是美国摇滚乐,街上到处是麦当劳快餐店,年轻人穿的是西部牛仔服,娱乐的地方是迪士尼乐园...”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 . 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持续更新 B . 积极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C . 企图将冷战扩大至文化领域 D . 垄断了世界的电影市场
  • 25. “构建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对全世界的民族认同...事实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标识是无价的。”基于这一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着重( )
    A . 加深公共卫生合作 B . 增强文明交流互鉴 C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D . 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二

    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由意大利开始的商业革命,逐渐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都成了西欧各国的市场或潜在的市场。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棉布茶叶、瓷器、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也大大增加。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里斯本、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了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各地区、各民族在广泛的交往中,交流了各自的生产经验和各种创造发明。西欧各国由于地理大发现后,进行了积极、主动、大规模的世界性交往,伴随着商业革命的发展,使它们成了最先进的国家。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权宣言》确立了被称为“不朽的原则”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人权宣言》从原则上提出各项基本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编自赵铁生《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原则的宪章——<人权宣言>》

    材料二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理性是一种“自然的光亮”,他们就是要用这种理性之光去启迪人类,使之从中世纪神学的非理性的迷梦中醒悟过来。不仅如此,“启蒙”还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时代自由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然法、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和权力制约说、财产自由,思想自由与个人主义等。美国独立战争也把自由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摘编自郑晓宇李顺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及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人权宣言》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基本原则。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意义。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因此,通过一战“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以维护本国的既得利益。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内,使得国家政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这种思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影响和作用着政府。

    ——摘编自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材料二

    1939年3月14日,在希特勒的导演下,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宣布“独立”。第二天,德军就占领了捷克地区。3月18日,英法两国政府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向德国提出抗议,纳粹政府轻蔑的予以拒绝。慕尼黑协定不仅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而且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由于从苏台德危机到签订慕尼黑协定,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以及法国废弃了《法苏互助条约》,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的苏英法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

    ——摘编自洪聚堂《慕尼黑协定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后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台绥靖政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影响。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的表现。国际格局一旦形成,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持续发挥作用,但国际格局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发端于500年前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轫。这一国际格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发生变化。而当前,国际秩序面临调整,全球治理需要变革,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竞争并加快重组的时期。

    ——摘编自杨洁勉《辩证把握国际格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