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古代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的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罗马帝国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这一现象表明( )
    A . 古罗马文明领先同期的印度文明 B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沟通 C . 宗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D . 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联系与交流
  • 2.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A . 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 . 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 . 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 . 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3. 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市民中的上层分子所掌握的财富十分可观,他们是国王和大封建主经济上依靠的对象。他们可以操纵城市的政局,左右城市的政治倾向,并且以出席等级会议,担任国王官吏等形式加人国王的政府。这说明当时西欧( )
    A .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B . 封君封臣制已瓦解 C . 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 . 城市自治程度很高
  • 4. 中古时期的非洲,通过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同欧洲、西亚、南亚建立了交通、贸易和文化联系;掌握印度洋季风规律的非洲航海家们开辟了纵横交错的印度洋航路;位于北非的埃及自汉代起就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关系。材料表明中古时期的非洲( )
    A . 最早开始航海活动 B . 以发展商业为主 C . 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D . 文明具有开放性
  • 5. 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 )
    A . 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B . 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 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 D .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 6. 一份1601年的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记录表明:玉米被最贫穷、最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能使他们)赖以维生的资源。据此可知,当时( )
    A . 物种交换有助于维系民生 B . 美洲高产作物在全球推广 C . 地中海商路开始重获生机 D . 意大利最早在欧洲传播玉米
  • 7. 下表所示为1503-1650年西班牙自美洲输入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表(单位:千克)。据此可推知,当时西班牙(    )
    时间 白银 黄金
    1503-1549年 263 916 58 430
    1550-1600年 7 175 227 95 132
    1601-1650年 9 004 417 27 299
    A .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 .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 . 工业资本积累雄厚
  • 8. 启蒙运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是“公共领域”的产生。“公共领域”即在更高的权威如教会和国家控制之外的领域(如咖啡馆、沙龙和学术团体),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自由地辩论和讨论事务。据此可知,启蒙运动(    )
    A . 否定宗教神学 B . 主张集体利益至上 C . 宣扬无政府论 D . 强调民众公共权力
  • 9. 自1789年旧政权垮台后,法国经历了五年的大革命、十五年的拿破仑统治、十五年的复辟、十八年的七月王朝、四年的第二共和国,以及十九年的另一个帝国。由此可见( )
    A . 法国封建势力占据优势 B . 启蒙思想指导了大革命 C . 法国民主道路十分曲折 D . 法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10. 下表所示为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该宪法( )
    条款 内容
    “天皇”条款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宪法条规行使之
    “臣民的权利和义务”条款 国民是天皇统治下的“臣民”
    “帝国议会”条款 两议院各得上奏于天皇
    “司法”条款 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
    A . 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 .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C . 肯定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D . 摒弃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
  • 11. 1882年,美国建立起国内第一座商业电站。到19世纪90年代,大小电站遍地开花,为工矿企业和电车提供电力,美国家庭也可以利用电来烹调、洗涤、熨衣、打扫和食品冷藏。这说明( )
    A . 市场化推动电力工业发展 B . 工业革命深入社会各界 C . 美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中心 D . 重工业是美国经济支柱
  • 12. 19世纪末,恩格斯说:“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他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当时( )
    A . 西方代议制逐渐完善 B . 资产阶级统治本质未变 C . 西方工业化即将完成 D . 工人运动发展处于低潮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直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有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究其原因是非洲( )
    A . 资源匮乏难以定居生活 B . 野蛮落后等社会原因的影响 C . 国家意识形成反抗激烈 D . 海岸线平直等地理因素阻碍
  • 14.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的第一个独特性集中体现在革命过程中建立国家政权与民族国家的延续问题上,并以伊朗革命、土耳其革命、中国革命等亚洲的民族革命和宪政民主为开端。该学者所述的国家革命( )
    A . 都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 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 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 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 15. 下图漫画名为《刺刀上的和平》,反映了1914年的国际局势。这幅作品的寓意是( )

    A . 国际联盟的无能 B . 经济大危机导致混乱 C . 民族主义的盛行 D . 世界局势的日益紧张
  • 16. 1917年4月17日,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重申了将革命推向第二阶段的立场。并指出:既然临时政府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那么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把政权转到代表工农的苏维埃手中就是理所当然之举。由此可知,《四月提纲》的发表( )
    A . 提出了和平夺权的方式 B . 为俄国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 C . 解决了紧迫的饥饿问题 D . 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先进性
  • 17. 从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年初,俄国的一部分中农加入了富农发起的反苏维埃暴动中,出现农村暴动的省份一度多达33个省。为此,苏维埃政府( )
    A . 发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 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迅速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D . 大范围推广余粮收集制
  • 18. 1953年埃及成立了共和国,1954年英国与埃及签订了关于英国撤出埃及领土的协定,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埃及人民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中属于埃及民族解放领袖的是( )
    A . 纳赛尔 B . 桑地诺 C . 提拉克 D . 苏加诺
  • 19. 在法国败亡、英伦危急、德国可能独揽欧洲称霸世界时,美国作为一个“救世主”毅然加入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然而,正如美国学者坦言:“美国并非为了世界和平而战斗;相反,它是为阻止一个危险的敌人获得地区霸权而战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美国参战是为了遏制霸权主义 B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 C . 消灭法西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D . 二战从局部战争变为全球战争
  • 20. 据下图可知,此漫画所示历史事件中,美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实现德国的分区管理 B . 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 C . 促进西欧的经济振兴 D . 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
  •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利者阶层在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食利者阶层是指那些靠利息和股息为生,并不断实现资本增值的货币资本家。在美国食利者阶层的资产构成中,股票和金融债券的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二,而不动产部分仅占四分之一。这一现象反映了二战后( )
    A .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B .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弊端 C .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风气的败坏 D . 金融资本全球化加速发展
  • 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
    A . 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 . 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 . 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 . 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 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利规定在拍卖大型国有企业股权时,本国投资者必须占51%的股份;阿根廷规定本国投资者必须控制国家航空公司51%的股权等。这些规定意在( )
    A . 巩固国有企业地位 B . 吸收外国资本投资 C . 维护本国经济独立 D . 冲击世界殖民体系
  • 24.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政府坚持认为,恐怖主义来源于专制所带来的压抑,具有不可调和性,只能用军事打击的方式予以消灭;欧盟多数国家则提出,穷困才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应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这一分歧说明21世纪初( )
    A . 美国单极世界目标破产 B . 人类和平遭遇多重威胁 C . 经济全球化成为双刃剑 D .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加快
  • 25.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达成,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 20世纪 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达到 41个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清
    C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正武成立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D 2009 年,第一次金砖国家峰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A . A B . B C . C D .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这个工业革命发源地扩散到欧洲大陆,甚至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最初,工业革命的扩散面临各种障碍。首先,英国有一项法律,禁止机器出口。其次,欧洲大陆上的各种情况不利于工业化,如政治分裂、农奴制度、政治动荡、革命和战争等都妨碍工业革命的进行。但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上述那项法律于1825年被废除。而且,英国工业家到19世纪30年代已积累了大量过剩资本,迫切需要在欧洲大陆寻找投资场所,这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机器的出口。与此同时,阻碍工业革命扩散的其他障碍也一个一个地消失了。因此,欧美诸国先后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19世纪,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人口从1800年的100万增长至670万。19世纪的伦敦也是一座“贫穷”的城市,那里数百万人居住在拥挤和不卫生的贫民窟。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写实小说《雾都孤儿》以当时的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书揭露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

    材料三

    根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数据,仅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目为:1805年,4605起;1815年,7898起;1825年,14437起;1835年,20731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竟增到了6倍多。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扩散面临的障碍,并分析工业革命最终成功向欧美地区扩散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的史料价值。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20世纪上半叶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这些事件给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导致无法精确统计的千千万万人的死亡,使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变化。尽管战争距离我们今天越来越遥远了,但“二战以来”的许多事件和变化所引发的历史性后果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着,而且仍然是我们当代世界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编自王立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新时代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叶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发生的深远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的任一组成维度内容,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刚出版,欧洲就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作出了新评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法国六月革命的教训中,他们提出“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占着人口的多数,于是他们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时代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爆发条件的重大变化,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新的历史特

    点——更加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邬春红《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的改革对东欧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模式”基本体制的言论和政策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东欧各国原本就存在的试图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力量,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则给东欧各国提供了自主改革的外部条件,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变革风暴在20世纪80年代末于东欧兴起,最终引起剧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选择与发展---20世纪的世界史》(第三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并由此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东欧剧变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