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普通高校2023-2024学年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仿真模拟...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4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 . 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 . 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C . 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 . 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
  • 2.  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
    A . 借助民族认同稳固政权 B . 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C . 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 D . 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 3. 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
    A . 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 B . 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 C . 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 D . 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
  • 4.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 .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D .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 5. 南宋除朝贡贸易外,政府鼓励私商贩洋贸易,东南沿海常年近10万人涉足外贸,民间海船七八万艘,铜钱、手工业品等大量流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州、泉州等港甚至出现了外商聚居的“蕃坊”“蕃学”。这一现象( )
    A . 标志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 表明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D . 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 6. 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太平军治下江南乡村的民变共计70起,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占民变总数的24.29%,远远高于游民层(8.57%)农民(8.57%)商贩(2.86%)等阶层领导的民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太平天国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 . 士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D . 江南地区民众受到新思想影响
  • 7. 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有64万多人,湖南只有3.8万人,湖北只有4000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员有451万,湖北有250万,而广东只有70万.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 )
    A . 政治生态环境对农民运动的影响 B . 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 C . 政党合作主要致力组织农民运动 D . 中部地区遭列强侵略程度较深
  • 8.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并规定解决地主土地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实行有偿转移”。这一指示有助于( )
    A . 推动解放战争进程的转折 B . 加快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改造 C . 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 明确解放区的中心工作任务
  • 9. 面对严重的就业问题,北京市成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于1950至1952为多人介绍职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向3000多人提供转业训练且大部分实现就业,还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还乡生产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 )
    A . 增进了民众对政权的认同 B . 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C . 构建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D . 践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0.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出现了买卖活动和转移财产的文契,此类文契记录了交易中的宣誓,但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完全取决于一方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所提供的货物,并通过以物易物来实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 . 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B . 交易过程尊重个体价值 C . 契约意识尚未形成 D . 私有财产缺乏法律保护
  • 11. 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国茶叶,中国茶价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 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C . 价格革命的冲击 D . 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 12.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指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上述评价主要反映出,《道德情操论》( )
    A . 注重道德对市场的约束 B . 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 C . 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D . 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
  • 13. 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 .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 . 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 . 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 . 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 14.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 )
    A . 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B . 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C . 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 D . 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 15. 1970年之前,以埃克森、美孚等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1971年,包括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这表明( )
    A . 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 B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C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 . 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 )
    A . 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 B . 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 C . 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 D . 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
  • 17. 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A . 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 B . 辛亥革命历史影响逐步扩大 C . 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

    D . 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
  • 18. 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 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D .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 19. 有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个“大分流”理论:18世纪以前,西方相较于东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分道扬镳,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下列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 史论结合过于牵强 B . 有意掩盖殖民罪恶 C . 比较研究视角狭隘 D . 时空定位不够准确
  • 2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 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 . 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C .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新特点 D .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21. 关于历史撰述,我们需要区分于历史事实。相比于后者,前者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价值判断。下列对于特定历史研究成果的相应分析不恰当的是( )                                                                                                                                                                                   

    研究成果

    分析

    A

    相反于“乾隆年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的叙述,《宁波县志》表明至少浙江的海关未被关闭

    “海禁”叙事可能是反清复明文人刻意抹黑清朝的产物

    B

    中国不曾自主孕育“闭关锁国”这一概念,这一语汇是晚清中日民族语言嫁接的表达,“闭关”来自中国,“锁国”来自日本

    “闭关锁国”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它并非历史事实

    C

    15世纪土耳其已不具备垄断传统商路的能力

    “土耳其垄断传统商路”的叙述可能服务于西方对东方意识形态打压的需要

    D

    “疑古派”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宣扬“不看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但着眼于野史、文学作品等

    “疑古派”看似是对传统的否认,实则助力史料的扩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大作用

    A . A B . B C . C D .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化文明研究始于19世纪。学者发现,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天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哥白尼的高度。

    材料二

     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分析了历史上社会“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抽象过程,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化研究过程中,针对这一特殊的“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过程,不同历史学家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模式,其中以费正清“冲击—回应”理论最为著名。它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比作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而把中国说成是一个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中国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能有可能摆脱困境,取得进步。然而,它至少忽视了中国主动“回应”的“冲击”。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材料三

    国内史学界把自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期间这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但也不乏“沉沦”阴影下的“抗争”,并且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也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举例阐述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成果。
    2. (2) 材料二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请结合史实,举一个“西方—中国—西方”的“冲击—回应(新意义上的冲击)—回应”的有效互动案例。(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 (3)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以北洋政府为例,分析中国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沉沦”与“抗争”。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令《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

    材料二

    正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从多元的文化观念出发,来批判儒家思想或文化的,因此,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他们在批判儒家思想或文化的同时,又特别重视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被儒家视之为异端邪学而受到打压的各种主义、思想、观念、学说、思潮和流派的发掘和研究,并以此希望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流并美”、“百家争鸣”的局面。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指出:“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象,法家非人治,名家辨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偕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也。”因此,他主张开展对儒家之外的其他各家各派的研究。一位名叫李杰的读者曾致信陈独秀,建议《新青年》在“辟孔”的同时,应“提倡古人言论学说之有益于现代、与孔子相反者”。在他看来,“古人学说之最合于现代者,莫庄、墨若。墨子兼爱,适合于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而为大同之基础。庄子学说,系纯摧残君权,扶植民权”。陈独秀在回信中,不仅完全赞成李杰的建议,而且还认为除庄、墨之外,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的学说也有益于现代,值得提倡,“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在“序言”中称该书有四大特点,其中第三大特点是“平等的眼光”,即是说胡适摒除了正统与非正统的观点,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说都放在平等的位置,既不是儒非墨,也不是墨非儒,而是认为“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一个本来的面目,是很平等的”。

     ——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材料三

    在西安,儒庙得以修复,成为历史博物馆。在曲阜,修整一新的孔庙和孔林被保护起来。1962年4月传统的清明节,成千上万的祭拜者涌到那里,官方设计的从孔林到孔庙的沿线途中,犹如赶集一般(有人曾建议将孔林作为麦加和耶路撒冷那样的儒教祭祀圣地)。

    “人民”虽没有放弃对“旧文化”创造者们的敌意,但他们认识到这些文化已为自己所控制。如同列宁格勒的“修道院”一样,全中国的宫殿、庙宇和各种各样的历史遗迹、遗物——这些东西原本与共产主义原则格格不入——一律为共产主义者拥为己有,并失去了原有的负面作用,其原物受到保护。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1)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也做了相应调整,试分析这一调整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文化发挥的作用。
    3. (3) 根据所学,以博物馆为例,简述江浙沪地区对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材料三展现的是列文森提出的著名的“博物馆理论”的一部分。仔细阅读材料,概括儒教文化在列文森笔下的共产主义中国的“类博物馆”特征。
  • 24.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建构的政治体系,形成了以“天权”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第一种权力,以“皇权”为世俗政治最高统领的第二种权力,以“官权”为具体政治实践的第三种权力。“天权”孕育了“皇权与官权”的生命,使得后两者在它的“哺育与抚养下”茁壮成长。皇帝需要利用“天权”,不断地来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使得天下万民来顺服自身王朝的统治,进而来促使自己的“皇权”不断巩固。至于“官权”,作为执行“皇权”的意志,宣扬皇帝的威严,使得皇帝得以更好地统治这个国家的力量,当然需要得到“皇权”的有效认定,若“官权”的存在如果仅依靠于“皇权”的赋予,其必然会产生很强的依附性,直至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因此,“天权”的存在为此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基于“天权”是“皇权”完美权力形态表征的特点,“官权”在做出违抗“皇权”的举动来维护自身利益时,其理论依据及来源,便是“天权”与“皇权”之间的妥协承认,如此“官权”便得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张胜利《皇权、天权、官权:中国传统建构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

    材料二

    嘉靖

    “长江黄河论”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然而,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万历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

     ——整理自《大明王朝1566》《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在这场叫魂危机中,乾隆不断避免将这一妖术恐慌与妖术实施过程中“剃发”这一反抗与其统治合法性密切相关的强制举措割裂开来。同时,对于地方官来说,如果把发生的事件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之内,不仅可以给上司一种地方上“平安无事”的印象,地方官本人也可以按官僚制度的常规独立全权地来处理事件,而不必受制于专断独裁的君权。但是一旦朝廷和皇帝卷入了地方妖案的清剿,官僚制度优游从容的常规就会被打乱,地方官就把自己直接置于君权的反复无常的淫威之下。对地方官来说,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的信息。于是,中央对江南地区信息流动的掌握,变得如此无力。

    ——整理自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