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strong>
  • 1.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惩/山北之塞。 B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rèn)    州(jì) B . 担(hè)    畚(qí) C . 东(shuò)    南(yōng) D . (qū)    父(kuí)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 . —厝朔东,一厝雍南。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妻献疑曰 B . 如土石何 C . 帝感 D . 不已也
二、&nbsp;<strong>对比阅读</strong>
  • 6. 文言文阅读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节选)

    【注】①自詨(xiào):呼唤自己的名字。②堙(yīn):填塞。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曾不能毁山之一(草木) B . 二百里(向北走) C . 固不可(彻底) D . 白喙,赤足(红色的脚)
    2. (2) 下列“以”的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 以残年余力 B . 盖以诱敌 C . 以堙于东海 D . 静以修身
    3. (3) 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 . 发鸠山上有很多的柘木,柘木林中有精卫鸟,它们的样子和乌鸦很相似。 C . 在称呼上,智叟的“叟”是敬称,愚公的“公”是略显不敬之称。 D . 精卫鸟经常衔来西山的木片和石子,是想把淹死过女娃的大海填塞起来。
三、课内阅读</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北之塞            惩:苦于 B . 且焉土石            置:放置 C . 寒暑节            易:容易 D . 断焉            陇:同“垄”,高地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土石何                        将固可袭而虏也 B . 河曲智叟笑止之                环而攻之不胜 C . 甚矣,汝不惠                    丈夫冠也 D . 告之帝                        征色发于声
    3.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 . 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C . “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D . 愚公不畏艰难,与子孙相继挖山不止,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strong>
  • 8. 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1. (1)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 (2) 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