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湖心亭看雪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湖心亭...

更新时间:2023-08-10 浏览次数:3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zhēn)  定(gēng)  一小舟(ná) B . 衣(cuì)     雾(sōng)     沆(dàng) C . (jiè)     饮(qiǎng)     迷(chī) D . (dī)     铺(tán)     喃(nán)
  •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是金陵人,此/问元方 B . 是日定矣/湖中焉得有此人 C . 上下白/而或长烟 D . 拉余同/一箪食,一瓢
  • 4. 下列对“独”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字可看出张岱对西湖雪景情有独钟,赏雪是他诗意人生的表现,表现了他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生活态度。 B . “独”字暗示了张岱不同凡响的“痴”,这种孤独令他在这冷寂的天地宇宙之间体验到高雅的情趣和生命的依归。 C . “独”字写出了张岱虽有舟子为伴,但不愿与之为伍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文人雅士清高自赏和目中无人的孤傲。 D . “独”字与“舟中人两三粒”并不矛盾,只有张岱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而舟子确实不会有此雅兴。
  • 5.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
    A . 大雪三日 B . 拥毳衣炉火 C . 是金陵人, D . 湖中得更有此人
  • 6. 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 上下 B . 余拏小舟 C . 童子烧酒炉正沸 D . 湖心亭
  • 7. 下面对《湖心亭看雪》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但张岱依然用“崇祯”纪年,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端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之一二。 B . 作者一个人选择“大雪三日”“人鸟声俱寂”“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个“独”字传达出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 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三人畅饮可见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 D . 舟子说作者“痴”,虽是俗人之见,却也评价了他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也暗讽了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 8. 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 .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 9. 写出含有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字的成语。
    1. (1) 湖中得更有此人
    2. (2) 湖中人鸟声
    3. (3) 一童子烧酒炉正
    4. (4) 舟中人两三粒而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龙井题名记

    秦 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邀余入山     书:书信 B . 出郭 比:等到 C . 从参寥策杖湖而行 并:并且 D . 以不至,去矣 时:按时
    2. (2)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濯足惠因涧      尝射家圃 B . 夕,天宇开霁 金陵人 C . 殆非人间境    马千里者 D . 明日还     不知有汉
    3. (3) 翻译下面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 (4) 选文写了月夜之景,在写景观察的角度方面,采用 ,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小窗幽记》

    注: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未滤出渣子的酒。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湖中人鸟声俱 绝:

      一小舟 拏:

      散粉 妆:

      画冒雪出云之 势:

    2. (2) 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选文寄托的情感。
    3. (3)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丹青 , 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顾恺之传》,有删改)

    注①丹青: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云兴霞蔚(      )

      自尾至本(      )

      丹青(      )

      故俗恺之有三绝(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②以为求之必得。

    3. (3) 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 13. (2022九上·惠东期中) 阅读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ㅤㅤ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②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③其二,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④其三,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日更定矣      ②长堤一痕      ③金陵人,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余拏小舟/无可看 B . 独往湖心亭雪/身在月下而实不月者 C . 余大喜曰/看月而人不其看月之态 D . 更有痴似相公/亦不作意看月
    4. (4) 下列对【甲】文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中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B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塞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D . 文章开篇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人鸟声俱绝”时去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5. (5) 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

      不 舟 不 车 不 衫 不 帻 酒 醉 饭 饱 呼 群 三 五。

    6. (6)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两文同写西湖,张岱看雪与哪种“看七月半之人”意趣比较一致?在选文中摘出一个你认为能体现这种人高雅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3. (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 . “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 . 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 . “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 (4) 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水,上下一白。

    5. (5) 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
  • 15. 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面对贸易战争,中国表示“奉陪到底”,①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将打出什么底牌?第一张底牌,限制进口美国商品;第二张底牌,削减对美国的出口。专家表示,中国反击的目的是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可取,②     , 才能惠及两国和世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